全球能源转型纵深推进,中国风电产业的全球化叙事正发生关键转向,海外远征的命题,已从“产能输出”升级为“生态扎根”。
破局之道,既需风机技术硬实力突围,更要全球规则与本地生态软实力适配,三一重能的远征之路,正是中国高端制造业“以技术为核、借生态赋能”的鲜活样本。
风电作为资本、技术、合规三重密集型产业,海外拓展胜负手早已超越风机性能比拼。不同区域的法规差异、ESG标准对齐压力,本地化供应链韧性构建、跨文化协作效率提升等难题,考验着企业的长期主义定力。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携同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银河证券共同走进三一重能进行深入交流。
百年跨国企业埃克森美孚深耕全球百余个市场的经验,淬炼出“全球本土化”的核心路径:真正的跨国布局,始于规则洞察、成于本地适配、终于生态共生,这与中国风电企业“扎下根”的诉求深度呼应。
当三一重能以“灯塔工厂”筑牢智造根基,以自主研发抢占技术高地,埃克森美孚等跨国企业的全球化范式,正成为中国风电企业破解海外“软壁垒”的有益借鉴。
这种“技术破局、经验参照”的演进路径,既藏着风电的突围密码,更揭示了中国高端制造业全球化的核心竞争力——唯有融合自身硬实力与全球先进实践,方能在全球市场博弈中行稳致远。
十月的北京,秋意已浸染燕山山脉。在北京昌平的三一重能南口产业园区,一座数十米高的风力发电机,轻轻地转动着叶片,衬托出园区的安宁。
然而,这座占地超过千亩的园区内部却并不像表面上看似那么平静——覆盖了风电装备、桩工机械的南口产业园,实则是三一集团在北京最重要的产业集群之一,桩机工厂于2021年入选成为全球重工行业首座“灯塔工厂”、三一重能是工信部认定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南口风电装备工厂入选工信部《2025年5G工厂名录》。
2025年10月底,21世纪经济报道携同埃克森美孚、中国银河证券等共同走进南口产业园区,参观调研了三一重能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智能化风电设备生产车间,以及该公司最先进的风电试验中心。
其中,其中国首创、投运时全球最大的35兆瓦级六自由度风电整机试验台,令人印象深刻。
当前,中国风电产业领跑世界,无论是规模化生产、技术研发还是数字化转型,均走在前列。但随着过去两年“内卷”浸染风电产业,经历了非理性竞争后的风电企业们又重新回归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如何在求快与求稳间寻找到最优解?
“质量是价值和尊严的起点,谁重视质量,谁就有更好的未来。”三一重能董秘周利凯援引该公司的企业使命予以回应:品质改变世界。
智造与研发并重
走进三一重能南口产业园区的1号风电设备制造厂房,映入眼帘的不是传统制造业密集的人工流水线,而是由工业机器人、智能AGV、数字孪生系统构成的自动化生产场景。尽管依然需要配备少许人工作为现场照应,但从生产效率上看已非同日而语。
在装配现场,两台六轴工业机器人正在精准地进行螺栓紧固作业。车间内的激光导航AGV小车沿着预设路线自动行驶,将零部件精准送达各个工位。据工作人员介绍,该厂房整体的自动化率超过75%,生产效率相较传统提升近3倍,产品良率进一步提升。
周利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风电主机在离散型制造业中并非流水化操作,如果进行智能化改造,我们就需要将其转化为流水化操作。在1号厂房,大家看到了整条产线已经实现流水化作业。”
周利凯还补充道:“我们随后又将智能化设计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引进,实时获取数据,将其转化为智能化工厂,这在业内是首创的。”
从1号厂房步行5分钟,便是三一重能风电试验测试中心。该试验中心最受瞩目的莫过于风电整机试验台,于2024年10月15日正式投入使用。
三一重能的研发人员介绍,该试验台是中国首创、投运时全球最大的六自由度风电整机试验台,由三一重能完全自主研发设计,采用100%国产供应链建设,是全球可承载功率最大、还原度最高、验证最全面的风电整机传动试验台,满足35兆瓦级整机全生命周期验证需求,为风电大型化未来创造更多可能。
据悉,35兆瓦整机试验台通过6个百吨液压缸的组合配置,实现六个维度多向载荷的协同加载与解耦,对试验机组进行肆意极限拉扯,一比一复刻风场复杂工况。其最大驱动扭矩达36兆牛米,弯矩高达80兆牛米。
周利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三一重能目前致力于创新产品的研发,采用平台化方式,产品迭代速度更快、产品质量管理更优,并且引领行业大型化发展方向。
不过,针对当前风机大型化节奏放缓的趋势,三一重能风机研究院产品经理刘云表示:“市场仍会持续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无论是功率还是直径,但今年有所放缓。”
“市场有验证周期,从两三年前5、6兆瓦到最近的10兆瓦已经是比较大的跨越。但是10兆瓦机型还要经历市场以及运行的验证。”刘云认为,一个有生命力的产品需要有一段验证时间,来逐步满足当前市场和风场资源的实际情况。
科技创新,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对于三一重能而言,重视研发投入是该公司实现竞争突围的重要途径。数据显示,2024年,三一重能研发投入为7.77亿元,研发人员达752人。
“近几年,我们每年将营收的5%左右资金投入研发。在风电行业,技术创新不是选择,关乎生存。”周利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在周期中寻求新增量
2025年,风电产业迎来新的周期。10月中旬,包括三一重能在内的全球风电企业共同发布《风能北京宣言2.0》,提出2030年风电累计装机达13亿千瓦,并明确了“十五五”期间年均新增1.2亿千瓦的扩容目标。
这标志着中国风电产业进入规模化加速阶段。
今年,业绩波动性成为三一重能备受外界关注的话题之一。但对此,周利凯并不回避:“今年交付的订单主要是2024年中标的产品,彼时风电产业正处于价格最激烈的竞争阶段,这致使订单毛利率下降。”不过,周利凯也指出, “随着低价订单的消化、新增风机订单价格的回升,以及海外业务贡献比重的提升,公司整体的毛利率将回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自2024年10月开始,国内风机中标价格已经逐步回升。
实际上,在此前激烈的产业竞争中,成本控制是维持利润空间的重要抓手之一。而通过智能化生产和供应链优化,三一重能得以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以改善业绩表现。
不过,风电产业新周期之下,规模化发展迎来新阶段。对于国内风电龙头企业而言,实施“两海”政策(海外布局、海上风电)成为共识。
全球化布局已经成为三一重能近些年来的核心工作。据介绍,自2022年以来,该公司已在欧洲、南亚、东南亚、中亚、拉美、非洲等全球重点市场区域成立子公司和本地化营销团队。
“去年我们在海外拿下近2GW的订单,今年截至8月份发布半年报时,海外新增订单已超2GW, 在手订单价值已超100亿元,预计全年将会有显著的同比增长。”周利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这一拓局节奏,在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埃克森美孚中国、中国银河证券的调研中,得到了印证。
“风电出海已经进入‘全生命周期价值竞争’阶段。”埃克森美孚中国相关负责人在调研中指出,出海企业需转向“长期生态思维”,比如用数字化工具降低跨文化管理成本,或借跨国伙伴规避地缘风险,这才是持续出海的关键。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实行本地化生产是三一重能拓展海外业务时的重要策略。
三一重能商务本部国际组品类经理张光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三一重能在海外供应链搭建方面主要考虑是,“既能满足当地政府和市场对于本地化部署的要求,同时可以实现带中国风电部件产业链‘走出国门’的目标,本地化的部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整体成本的下降和交付水平的上升。”
这种以本地化适配为核心的供应链思路,与跨国企业的全球实践形成了深度呼应。埃克森美孚中国团队在交流中进一步提出,风电出海可以搭建“核心中枢+区域节点”供应链架构,即核心部件由总部把控以守住技术优势,易损件等高频需求品类,则需在目标市场就近设库存枢纽,通过本地响应提升运维效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三一重能已经在海外布局了多个生产基地。其中,印度工厂正在进行扩产,哈萨克斯坦工厂已正式投运,其相对应地将形成印度工厂服务南亚市场,哈萨克斯坦工厂则辐射中亚地区的局面,以挖掘新兴风电市场的增长潜力。
“我们希望未来三到五年时间里,海外业务将会成为三一重能重要的营收及利润占比来源。”周利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