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高层“大换血”!华熙生物交出上市“最差”半年报
昔日“玻尿酸大王”正在经历业绩增长阵痛期。
8月27日,华熙生物(688363.SH)交出“最差”半年报,三大核心指标集体下滑:2025年上半年,华熙生物实现营收22.61亿元,同比下降19.57%;归母净利润为2.21亿元,同比下降35.38%;扣非净利润为1.73亿元,同比下降45%。
“改革”成了华熙生物的关键词。公司将2024年定义为“变革元年”。2025年第一季度末,改革进一步升级: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亲自下沉管理“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直接接手品牌与传播管理中心、BM肌活、米蓓尔品牌,试图以管理层的直接介入加快战略落地。
但从业绩反馈来看,改革效果尚未能传导至经营端。对于业绩下滑原因,华熙生物归结为“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同比下降。
核心业务成拖累
华熙生物在半年报中坦言,“总经理下沉管理后对经营理念、业务方向及人才组织模式进行系统性调整,目前相关调整尚处于初期阶段”。
记者注意到,华熙生物2025年上半年营收及净利润增长均处于六年来最低水平。“作为以生物科技为核心的企业,华熙生物持续加大研发支出,但在短期内未能转化为相应的收入增长。”东华大学客座教授潘俊向中国基金报记者表示,在线上渠道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华熙生物营销费用居高不下,进一步压缩了利润增长空间,导致现金流承压。
业绩颓势的背后,是华熙生物核心业务的结构性塌陷:作为曾支撑公司业绩的主力,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的持续缩水直接拉低了整体营收规模。2025年上半年,公司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实现收入9.12亿元,同比下降33.97%,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0.36%。上述业务在2024年营收就已同比下滑31.62%,降幅进一步扩大。
对此,公司在半年报里明确表示,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正在从过去流量驱动的销售逻辑转型向基于严密科学论证的品牌传播逻辑,以期获得更高的投放获客模型;同时,公司高度重视在小红书、微信等优质内容场域与消费者进行深度互动,最终实现“内容种草—品牌建设—销售转化”的营销闭环。
高层“大换血”
记者注意到,除了核心护肤品业务外,华熙生物另外两大业务板块——原料业务与医疗终端业务也在上半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原料业务上半年实现收入6.26亿元,同比微降0.58%;医疗终端业务实现收入6.7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9.77%,同比下降9.44%。
此外,华熙生物上半年的研发项目与2024年相比减少88个,研发投入主要集中于原料与医疗终端业务。2025年上半年,华熙生物通过持续深入研究细胞外基质(ECM)对人体衰老的影响,发布合规水光产品“润百颜·玻玻”以及合规动能素“润致·缇透”。不过,公司押注的新品暂时未能对医美业务带来新增量。
与此同时,华熙生物的高层人员架构也在“大换血”。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华熙生物董监高有11人离任,公司于2025年6月11日召开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董事会成员,并于当日召开董事会,聘任了新一届高级管理人员。
公告称,华熙生物因组织架构升级带来约2900万元管理费用,影响了短期损益,但为公司长期发展夯实了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半年报披露信息,华熙生物香港全资子公司钜朗有限公司就其与韩国生物制药企业Medytox之间的合作协议纠纷,正式提起国际仲裁,初步索赔金额高达7.5亿港元。
目前,仲裁庭的三名仲裁员已全部确定,组庭程序完成。钜朗作为仲裁申请人,指控Medytox未能按合同约定向其提供可供在中国市场销售的A型肉毒毒素产品,导致双方合作项目在可预见的未来无法实现,合作目的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