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3 19:44:01 股吧网页版
单个资产里程碑付款2.5亿 创新药交易告别首付款紧盯时代?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实验室里的创新药正成为跨国药企争相抢购的“稀缺资产”,一笔笔天价BD(业务拓展)交易背后,是中国制药行业数十年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近日,百利天恒宣布全球 II/III 期关键注册临床试验 IZABRIGHT-Breast01已达成里程碑事件,正式触发与百时美施贵宝(以下简称“BMS”)合作协议项下第一笔2.5亿美元的近期或有付款条件,百利天恒全资子公司SystImmune,Inc. 将于近期收到款项,用于海外药物研发。这是迄今为止已披露的国内创新药出海交易中,单个ADC资产首笔最大里程碑付款。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首笔最大里程碑付款,标志着中国药企从“License-out(对外授权)首付款博弈”转向“全球临床价值驱动的持续收益分成”的重要转折。

  据悉,该笔付款的触发条件是IZABRIGHT-Breast01全球II/III期关键注册临床试验达成里程碑——即核心产品BL-B01D1(EGFR×HER3双抗ADC)在海外临床推进中取得实质性进展,证明其疗效与安全性获得国际监管及临床端的初步认可。相较于传统首付款,此次或有付款直接绑定临床研发节点,本质上是国际合作伙伴对百利天恒“研发执行力+管线全球竞争力”的实质性背书。

  “从交易结构看,该笔付款将专项用于海外药物研发,既缓解了创新药企全球化布局的资金压力,更形成了‘临床推进-里程碑解锁-资金反哺’的正向循环。这种模式比单纯依赖首付款的‘一次性收入’更具可持续性,也为后续开发、注册及销售里程碑的兑现奠定了基础。”该分析师说。

  创新药企BD狂欢

  2023年12月,百利天恒就公司自主研发的iza-bren(BL-B01D1、EGFR×HER3双抗ADC)项目与BMS达成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共同开发和商业化。按照协议,BMS将向公司支付8亿美元的首付款,和两笔2.5亿美元的近期或有付款;达成开发、注册和销售里程碑后,公司将获得最高可达71亿美元的额外付款;潜在总交易额最高可达84亿美元,创下了全球ADC领域对外授权的单药总价纪录。

  公开信息显示,百利天恒已与BMS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展一线晚期三阴性乳腺癌、EGFR-TKI耐药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经治晚期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II/III 期注册临床试验等三项全球关键注册研究,以及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实体瘤等多项 I/II 期临床研究。

  今年10月17日召开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将首次公布iza-bren治疗西方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验证其在跨人群和跨瘤种中的治疗潜力,为晚期实体瘤的全球临床开发策略提供关键依据。

  百利天恒与BMS的交易仅仅是中国创新药BD交易的一个典型案例,近年来,随着中国创新药研发实力的不断提升,类似的BD交易愈发频繁。众多国内药企通过与国际制药巨头的合作,不仅获得了资金支持,更在研发、注册、销售等多个环节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这种合作模式正推动着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舞台,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与希望。

  中邮证券研报显示,中国在全球创新药BD交易中的项目数占比从2019年的3%跃升至2024年的13%,金额占比从1%提升至28%。2025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总金额更是已接近660亿美元,赶超2024全年BD交易总额,MNC对中国创新药资产关注度有望延续。其中,ADC和双抗是2025年上半年重要的交易品类。

  跨国药企为何突然对中国创新药资产如此青睐?即将到来的“专利悬崖”被认为是主要驱动力之一。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专利悬崖可能会导致海外大公司收入大幅下降。由于创新品种研发周期较长,且跨国药企内部决策效率相对不高,很难通过内生品种弥补这部分损失。

  “没有谁可以一直躺在过去的成绩单上。以当前‘药王’默沙东的K药为例,其核心专利将于2028年到期,届时将面临一众生物类似药的激烈竞争。类似的还有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该药2024年全球收入超过280亿美元,但其专利也将在2026年到期。”有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中国创新药的“性价比” 是另一个关键因素。在资本寒冬的大背景下,中国创新药估值处于低位,此时确实是外企“扫货”的好时机。

  这也推动中国药企的BD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升级。对本土药企而言,BD交易不仅为药企带来即时的现金流,更成为推动企业扭亏为盈的重要动力。例如,2024年,百利天恒、科伦博泰生物、和铂医药等创新药企实现扭亏,核心动力大都是BD交易的确认收入。类似扭亏的还有康方生物。2022年,康方生物与美国Summit就依沃西的全球开发达成合作,首付款5亿美元,交易潜在最高总金额达到50亿美元。靠这笔交易,康方生物在2023年扭亏。

  如何告别“依赖首付款”?

  当下,BD被视为中国创新药崛起的一大标志。

  与此同时,中国创新药也面临新的考验:在BD合作框架下,拿下首付款之后,创新药能否成功获得全部交易额?

  对此,前述分析师指出,近年来,中国创新药企通过License-out加速全球化布局,头部企业频繁斩获高额首付款,如科伦博泰、康方生物等交易首付款均超10亿美元,但行业整体仍呈现“首付款依赖度高、后续里程碑兑现率分化”的特征。

  一方面,首付款确实是创新药企短期现金流的重要来源。尤其对于尚未盈利的Biotech而言,大额首付款可直接补充研发投入、支撑管线扩张。但另一方面,部分企业过度聚焦“首付款规模”,而忽视了管线本身的全球竞争力与国际合作伙伴的长期协同性,导致后续开发、商业化里程碑因临床数据不及预期或合作终止而无法兑现。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全球创新药市场更看重“差异化靶点+临床未满足需求+数据验证”的综合价值。若仅依赖首付款“讲故事”,而缺乏扎实的全球临床数据,很难在国际合作中占据定价权与主动权。

  “这恰恰印证了‘用临床数据说话’才是BD可持续增长的核心逻辑。”该分析师说。

  要真正实现从“首付款驱动”到“全球价值共享”的转型,中国创新药企需加速发力。在上述分析师来看,可以瞄准三方面:首先, 聚焦差异化管线,夯实临床价值底层逻辑。首付款高低本质上是国际药企对管线“潜在市场空间+技术稀缺性”的预判,但最终能否兑现更高里程碑付款,取决于产品的临床疗效与商业化潜力。企业需更精准地选择“国际竞争格局良好、临床需求未满足”的靶点,避免同质化内卷;其次,深化全球临床合作,构建“数据-信任-收益”正循环。本土创新药企需更积极地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用全球认可的临床数据打破“仅适用于本土市场”的质疑,从而提升后续里程碑谈判的话语权;此外,多元化BD模式,拓展非首付款收益来源。除传统的License-out外,企业可探索“联合开发+分成”“区域权益分层授权”“技术平台授权”等多元模式。同时,通过早期管线的分阶段授权,分散单一管线的风险并获取持续现金流。

  不难发现,从早期单个企业突破到如今集体性的全球合作,中国创新药企已从“卖青苗”的质疑声中走出,逐步成长为全球医药创新不可或缺的力量。未来,随着更多企业以扎实的临床数据、差异化的管线布局和深度的国际合作证明自身实力,“依赖首付款”的短期逻辑将逐步让位于“长期价值兑现”的可持续增长模式——这既是创新药企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医药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