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经营报》主办的“科创板迈向‘新高地’暨‘硬科硬客’2025 年会”,专门开辟了“新材料”闭门专场研讨。围绕新材料产业未来发展和格局,科创板新材料领域的重要上市公司,与众多机构投资者展开深度对话,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诸多前沿视角与实践思路。
其中,上市公司包括南亚新材(688519.SH)、华秦科技(688281.SH)、联瑞新材(688300.SH)和凯赛生物(688065.SH),多家公募、私募、投行参与现场讨论,横跨一、二级市场。
研讨中,嘉宾普遍认为,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展现多元且专业的发展生态,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部分领域通过多年深耕和技术突破,从“跟跑”实现了“并跑”,甚至在一些细分技术上开始“领跑”。但与此同时,市场竞争也在加剧。新材料领域的“反内卷”锚定差异化破局路径,研发驱动、高端突破成为重要抓手。
AI算力、生物制造加速国产化
随着AI产业热度攀升与生物制造技术突破,电子电路基板、生物基材料等细分领域的技术路线、市场节奏及国产化进程也受到广泛关注。
针对市场高度关注的AI算力对电子材料的影响问题,南亚新材总经理包欣洋与联瑞新材董秘柏林分别从覆铜板与配套材料视角指出,国内电子材料市场规模有望超越北美与欧洲,企业端产品迭代和产能扩张正在同步推进。
包欣洋表示,据行业预测,2029年全球算力领域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11%左右,英伟达产业链带动与国内算力自主化进程,为覆铜板产业带来双重机遇。
“2019年以来,国内头部终端不断发力打破技术壁垒,材料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当前,通过持续的材料创新,已在部分关键环节有效支持了国产芯片的发展。国内多款高性能AI芯片及服务器产品逐步实现规模交付,性能已逐步贴近当前人工智能算力的发展需求。材料端出货量产的产品,已基本达到与世界领先企业齐头并进的水准。”包欣洋表示。
进一步从应用场景看,国内AI算力未来将更多聚焦工业制造与实体企业,产业基础优势显著,叠加新能源汽车超充、高电压场景需求,包欣洋对国内电子材料市场有望在规模上超越北美与欧洲地区充满信心。这也为材料领域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025年,得益于国内算力需求拉动,南亚新材有望在产值与同比增长率上实现较大增长。”
联瑞新材作为覆铜板上游材料供应商,柏林就其一线观察补充认为,随着AI算力需求涌现,联瑞新材已同步推进产品迭代与产能扩张。
“针对高速覆铜板需求,公司规划三期产能,一期1200吨高速封板配套材料项目预计2025年年底建成调试,以配合下游产能释放。目前,公司产品已实现对日本企业的对标,凭借技术领先性与品质稳定性,进入日资、韩资封装企业供应链,在高端封装材料领域的国产化步伐持续加快。”柏林表示。
生物制造领域同样具有较大空间。
“目前,中国在生物制造领域走在全球前列。”凯赛生物副总裁、董秘臧慧卿结合凯赛生物实践与行业现状指出,当前,海外多家知名合成生物企业因产品质量与成本问题,尚存在突围压力。但凯赛生物目前已实现长链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等产品的产业化突破。其中,长链二元酸自2003年起,逐步替代国际化学法产品。这背后,凯赛生物以创新突围取得明显的成本优势,头部海外企业被迫撤出市场。
臧慧卿表示,在生物制造领域,国内企业的产品生产能力已然排前。
研发驱动、高端突破构成差异化竞争
在新材料领域“加速快跑”之下,行业竞争也在加剧。面对机构投资者普遍关注的新材料产业“反内卷”话题,上市公司高管在“新材料”闭门研讨会上,结合企业战略,分享了差异化的破局路径,其中研发驱动、高端突破成为抓手。
华秦科技董秘武腾飞表示,华秦科技所处的航空航天材料领域,因研发周期长、技术门槛高,目前竞争格局相对良性。并且,华秦科技聚焦“0—1”创新,筑牢高端壁垒,可通过技术优势巩固市场地位。“为应对潜在竞争,公司维持近1/3的研发人员占比,并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确保技术领先。同时推进产品多元化,瞄准国内空白市场,通过技术优势,巩固市场地位。”
“‘反内卷’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市场卡位。”包欣洋介绍了南亚新材战略转型的成果,2024年,南亚新材主动放弃部分低端消费电子订单,将资源聚焦于高端覆铜板领域,通过技术突破获得国内头部客户认可。目前维持较高的研发投入强度,旨在凭借技术优势摆脱价格“内卷”,实现高质量增长。
柏林认同包欣洋的观点。
据柏林介绍,联瑞新材同样通过加大高性能产品研发,通过自主创新公司实现了向全球高端市场突破的跨越式发展,攻克了先进封装(2.5D、3D封装等)、新一代高频高速覆铜板(M7、M8、M9等)、高导热材料等领域用功能性填料的技术难关,成为AI服务器、高性能处理芯片、高导热材料等领域核心上游关键材料供应商。同时,联瑞新材产品正通过“应用验证—性能优化—深度绑定”的路径,与下游产业深度融合,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生物制造领域也是如此。臧慧卿表示,在单体产品领域,凯赛生物凭借技术实力,长链二元酸已经成为全球主导供应商。在生物基尼龙及复合材料领域,凯赛生物通过性能创新,以高性价比优势打造绿色低碳的轻量化高性能材料解决方案,成功避开传统尼龙的价格战。又例如与头部新能源电池制造商合作的电池壳体材料,也凭借轻量化、高性能,兼具低碳和经济性的优势打开市场。
此外,针对交流现场机构投资者提出的“合成生物企业盈利难”,臧慧卿指出,能否实现较好的盈利还在于技术门槛高低和选品能力。
“部分合成生物企业盈利难是因为缺乏真正的基因编辑、让菌种‘定向服务’等相关核心技术,以及存在选品脱离市场需求,导致产品缺乏变现能力。”臧慧卿介绍,一方面凯赛生物通过技术突破降成本;另一方面精准选品抓需求,实现盈利稳定增长。整体上看,合成生物企业需兼顾技术独特性与市场需求,才能突破盈利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