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2025空天信息大会暨中科星图生态发展大会在合肥启幕,逾3000名来自政府、学界、产业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空天一体星云共生”主题共话行业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低空经济,成为本次大会的核心议题之一。从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到各地布局的加速落地,从技术瓶颈的突破路径到未来场景的多元探索,大会全面勾勒出低空经济在机遇与挑战中蓬勃生长的清晰图景。
政策赋能筑基石,多地布局绘蓝图
低空经济的崛起,离不开国家战略的有力托举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中国科学院原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在致辞中指出,我国空天信息产业近年来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在某些领域“领跑”的华丽转身,正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一判断背后,是中央与地方持续出台的支持政策——从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技术创新鼓励到应用场景开放,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低空经济快速发展。
合肥作为本次大会的举办地,正是地方政府布局低空经济的典型代表。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长袁飞明确表示,合肥正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机制,务实的举措,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空天信息产业高地。这种决心不仅体现在政策文件中,更转化为具体行动:近年来,合肥市加快布局空天信息产业新赛道,搭平台,引龙头、建星座,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中科星图等企业的区域总部落地,更让这座城市成为低空经济技术创新的“试验田”。
各地政府的布局同样亮点纷呈。大会现场,中科星图与河南南阳、上海东滩集团、海口龙华区等16家地方机构完成“低空区域战略签约”,计划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飞行服务保障、场景应用探索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这些合作印证了低空经济正从“政策红利期”迈向“落地深耕期”,形成区域特色发展格局。
技术创新破瓶颈,生态协同启新篇
尽管低空经济前景广阔,但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童庆禧在主题分享中直言,低空经济“面临低空飞行安全保障不足、空域开放程度低等困境”。这一观点得到业内广泛共鸣——空域管理机制尚未完全理顺、自主技术体系有待完善、安全防护能力亟需加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三大“拦路虎”。
破解这些难题,技术创新是核心钥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蓝天实验室主任向锦武在《无人机引领智慧低空》报告中提出“安全筑基、效率赋能”的发展理念,强调低空经济需构建三大体系:一是推动无人机软硬件系统自主化,实现有人与无人系统深度融合;二是创新空域管理范式,打造空地协同的低空智联网;三是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反无人机技术与数据安全防护。
企业的技术布局则让创新成果加速落地。中科星图总裁邵宗有提出“向空发展”战略,发布“低空经济全域赋能平台”,涵盖20款核心产品,包括启航·低空规划平台、护航·低空智联网平台、领航·低空飞行管理平台、智航·低空飞行应用平台、御航·低空反无平台等,形成了“规划-管理-应用-防护”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同时,中科星图与深圳道通、中国铁塔、联合飞机等14家企业达成“低空生态战略签约”,通过整合无人机研发、通信保障、场景运营等资源,构建起“技术共生、价值共享”的产业生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周成虎的观点更为行业指明方向:“大数据、大知识、大算力是基础,大模型是核心,大行业、大产业才是魅力所在。”随着空天信息技术与低空经济的深度融合,未来诸多场景的落地,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发力.正如中科星图总裁邵宗有所言:“一体两翼,借时代之东风,扶摇直上九万里。”在政策、技术、生态的三重驱动下,低空经济正从“概念蓝海”驶向“实践深海”,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