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机器狗、进厂拧螺丝、下场打拳,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最热最火的话题绝对是人形机器人,形态、场景、功能,全都创纪录。
如果说去年还停留在观赏阶段的“十八罗汉”机器人和大模型Demo是在为美好未来“画饼”,今年的人形机器人已从静态展示走向“干活”、“整活”。
“今年很‘炸’,新技术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效果,也初步具备小规模量产能力,接下来大家会加大对应用场景的探索,又会有新的进展。”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康迪机器人技术总监崔广章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人气”是一个行业的氧气与燃料。无论哪个赛道要实现高速发展,离不开人才和资本的持续投入,而“热度”无疑是吸引人和资金的天然磁铁。
这种热度,是资本流向的一个切面。尽管有“泡沫论”在前,仍挡不住一大批人形机器人企业扎堆完成融资。
“投资人马上要见到曙光了。”一家当红人形机器人创企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行业依然是当下最热的领域,大批资金甚至找不到切入点,眼看着估值往上翻。该人士所在公司已经完成多轮融资,但不打算把轮次的名字往下推(比如B改C)。“需要的资金量大,还希望再多融几轮。”
但热闹背后,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依然遥远。技术挑战、稳定性、场景泛化能力,都是未来要翻越的大山。
“现在还在非常早期阶段,机器人进家庭更是遥遥无期,但总要有个过程。”这是产业人士的共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探访发现,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场景不尽相同,导览、表演、工业、康复、养老等角度,都有企业押注,名词越往后难度越大。
所有人对未来的认知是高度一致的,但通往未来的路径,完全不到达成共识的时候。
双向奔赴
星动纪元机器人360°旋转爆发跳街舞炸场,银河通用机器人照旧值守商超场景,千寻智能机器人挑战零延时遥操闯掌上迷宫。
宇树机器人G1戴上拳套,一天开数场拳击赛,每每经过,宇树的展区都堵得水泄不通,外圈观众一度只能通过前排观众的手机观赏。
机器人厂商中展台面积最大的智元,直接把机器人家族分了不同的工种。远征A2人形机器人敲锣打鼓、精灵G1则身兼多职,有的与人下棋、玩冰壶,有的默默分拣包裹。
花式“秀肌肉”的不仅仅是机器人公司,几乎全产业链的企业都来了。大模型和平台企业,也纷纷加入具身智能版图。
科大讯飞为机器人推出智能语音背包,腾讯旗下Robotics X实验室发布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钛螺丝),要当全行业的螺丝钉。
不少企业选择在展会期间首发产品,覆盖服务、工业、养老、家用、娱乐等多个场景,上演“神仙打架”。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人形机器人展览也有一定的水分。有的可以在遥控下单独行动,有的还需要挂根安全绳,有的只是在固定的底座上放了“上半身”。
会场之外,资本的“热闹”也在近期达到了一波小高潮。
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最快将于今年10月提交IPO申请文件。智元机器人被认为拟借上纬新材的“壳”上市。尽管智元否认借壳上市,但上纬新材已连获涨停板。
7月,一大批机器人企业密集完成融资。云深处、星动纪元完成5亿元新一轮融资,众擎连续完成两轮融资,千寻完成近6亿元PreA+轮融资,逐际动力获京东领投新一轮融资,它石智航完成1.22亿美元由美团领投的天使+轮融资,创下中国具身智能天使轮融资纪录。
“狂欢”向市场释放出的信号格外乐观,已经冲淡了此前业内广传的投资泡沫论。
现场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形机器人从业人士告诉记者:“尤其最近,冲击上市的企业比之前多了许多,业内整体的情绪也被推高了不少。资本看到了‘解套’的可能性,打消了一些疑虑。”
崔广章告诉记者,过去的机器人只是“烧钱”的科研项目,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机器人产品掏钱。资金的注入,反过来也将加速技术和产品的进化。
估值逻辑主要看市场预期。陈建宇指出,当下融资热是因为大众对机器人的预期很高。“未来,机器人的潜在市场是不可估量的。当一些重要进展和商业化出来的时候,行业预期还会上调,因为可能性真的无限。”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集团探索研究院副院长何晓冬告诉记者,他本人对人形机器人很乐观:“只要产业开始走入用户,特别是C端用户,它的迭代速度就会非常快。”京东对具身智能的投入“肯定不会止步于此”。
“价格战”与落地难题互现
这个极其年轻的行业,已经开始有“价格战”的苗头。
宇树科技近日发布起售价仅3.99万元的R1人形机器人,杀入消费级市场。此前,松延动力的NOETIX N2人形机器人,标准版售价也探到了4.99万元。
现场多位产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3.99万元大概率是基础硬件,综合解决方案不会这么便宜。“人形机器人最终必须要交付整体解决方案,得能干活才行。”与其说是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产品,3.99万元更像是一个面向有开发能力的B端开发者的产品。
当被问及宇树的价格是否会冲击到其他机器人厂商,陈建宇说,目前人形机器人厂商面向的用户不同,产品形态、规格、尺寸、重量也各异,因此可比性较低。“除非是和宇树目标群体高度一致的厂商。”
陈建宇也强调,扩规模和降本是应有的商业路径,面向其他场景的机器人企业也都在逐步降低成本,以后机器人价格有效下降会是必然的。
虽然还没到价格战的程度,不过,未来随着成本和技术门槛降低,产品功能和应用场景趋同,市场的同质化竞争会加剧,更要求人形机器人企业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尽早实现规模化。
归根结底,产业的终局,也是最关键的难题是,人形机器人要商业化量产落地,走入寻常百姓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场看到,基本所有的人形机器人目前仍需要遥控操作,有的机器人“干活”也比较简单,拿取货物的速度就像人类开了超慢倍速。
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说:“具身智能的落地,不仅仅是一个算法问题,或者一个模型能力的问题,而是一个机器复杂、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挑战,需要打通数据、训练、调试、部署的全链条。从基础模型到真机部署,每一个环节,都藏着不少‘坑’。”
其中,对3D世界的认知、机器人在仿真环境里的操控等是大语言模型无法做到的,也是落地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张正友指出,具身智能模型和多模态模型的区别很大,以感知系统为例,多模态感知中对图像、音视频、文本的感知已标准化,但触觉感知仍未达到标准化的程度。
何晓冬告诉记者,虽然公众对于人形机器人的预期已经一定程度上被引爆了,但真正要落地,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比如手部操作就比前滚后翻的难度大,自由度太多,力觉感知系统与视觉系统的配合也在逐步探索中。大模型本身与机器人的融合也不够充分,比如虽然行业里频繁谈论空间智能,但机器人进入房间、看一圈就知道谁在什么地方,这件事也很难做到。
陈建宇则认为:“现在离公众期待的泛化程度还有一定距离,但是行业已经在路上,整套模型、数据、本体闭环的链路在打通,开始滚动起来了,接下来再结合商业化的闭环,这个飞轮就会滚动得更快,会进一步加速。”
一名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虽然今年市场上有声音指出机器人订单量活跃,但其中可能并不全是“真订单”。“当然我不否认在科研、商场展示等场景会有一定需求,但预计规模在百余台,并没有到井喷式需求的阶段。”
该名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商用落地,会遵循先工业再家用的模式循序渐进。率先落地在工业场景,是考虑到即便目前机器人行动效率还有待提高,但能24小时工作的特性可以与之有所抵消。
崔广章对此持相同观点,他表示,产业里也希望尽快实现工业场景的落地,进而推广到家庭场景。“比如巡检、安防场景的落地会比较靠谱,商业模式更好走通。”
“长期看,我们看好C端市场会是未来的主流市场,但也一定是最难突破的市场,因为从安全性、互动性等多方面都要做到体验最优。”该名人士认为,2028年有望有更多人形机器人产品进入家庭场景。
张正友强调:“从技术角度来看,大家对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发展到什么阶段、什么时候到来,心里是很清晰的。过热可能来自于公众的期待,这个热情对我们从业者来说是一件好事,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试验场。”
距离人形机器人的iPhone时刻,张正友预计还有三到五年:“具身智能只是在初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在2018年讲的是十年规划。”
“最起码,整个行业都在努力超过大家的预期。”陈建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