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内市场逐渐成熟并趋于饱和,出海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如今,中国企业在诸多领域的技术已实现从模仿到自主创新乃至颠覆性创新的跨越。中国企业已具备出海竞争的技术与品牌实力。”9月10日,中控技术董事长崔山在由《中国经营报》主办的科创板迈向“新高地”暨“硬科硬客”2025年会上如是指出。
作为深耕流程行业32年的工业AI(人工智能)平台型公司,中控技术从DCS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起步,如今不仅积累了流程工业中丰富的KnowHow,还手握100多个EB的宝贵数据,这成为打造工业大模型的坚实后盾,为出海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除此之外,在海外具体布局上,崔山表示,今年中控技术在海外业务拓展中进行了调整和收缩,采取“插山峰上的旗”的战略,将重点放在与全球顶尖企业的合作上。
“未来,中控技术将聚焦壳牌、巴斯夫等全球顶尖企业,计划将技术和产品应用于10家左右的顶尖企业,以此实现海外业务的高质量发展。”崔山强调。
中控技术董事长崔山
技术积淀、创新布局助推出海
在国内市场逐渐成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出海成为众多中国企业的重要选择,中控技术也不例外。
崔山认为,当前中国科技创新持续迈进,不少科创企业的技术实力已经具备了海外竞争实力。例如半导体、生物制药、工业AI行业。“如同从最初的仿制药‘跟跑’到如今的创新药‘领跑’,中控技术30年来的发展历程也是从‘跟跑’开始,通过技术积淀和创新进取,到如今能够实现颠覆性突破,从而获得全球市场的开拓能力。”
具体到技术实力的迈进,崔山指出,在工业领域,中国占全球供应链三成左右的市场份额,这为科技型企业带来了绝佳发展基础。以中控技术为例,过去30多年,中控技术不仅积累了流程工业中丰富的KnowHow,还手握100多个EB的宝贵数据,这成为打造工业大模型的坚实后盾。过去两年,中控技术专注于工业基础数据逻辑、标签的构建,以及工业AI模型赋能能力的提升。
同时,凭借多年在自动化领域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沉淀,中控技术持续推动传统自动化产品和技术的迭代升级,以满足工业不断发展的新需求,为流程行业的稳定运行和效率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在先进技术的布局上,中控技术重点布局的工业机器人领域,随着行业对自动化、智能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中控技术在该领域的投入已取得显著成效,相关产品在工业场景中得到快速应用,进一步完善了工业智能化解决方案。
崔山表示,未来中控技术将继续在工业AI、工业机器人、传统自动化升级这几个关键赛道抓紧布局,做好技术储备和能力储备,为下一次发展迸发积蓄力量。
锚定顶尖合作
除了依靠长期充分的实践积累和前沿科技创新的探索为海外发展奠定基础,在具体的出海策略上,崔山表示,今年中控技术在海外业务拓展中进行了调整和收缩,采取“插山峰上的旗”的战略,将重点放在与全球顶尖企业的合作上。
例如,中控技术与沙特阿美达成战略合作。崔山认为:“这是全世界最顶尖的一面‘旗’。拿下合作标志着中控技术实力得到认可。下一步,我们不是只关注业务规模的扩张,而是更多地关注于技术、产品的丰富和延展,例如这些技术、产品是不是能用于更多全世界最顶尖的企业。”
崔山计划,未来中控技术将聚焦壳牌、巴斯夫等全球顶尖企业,将技术和产品应用于10家左右的顶尖企业,以此实现海外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科创板赋能加速全球化资本布局
作为科创板上市企业,中控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创板的支持。崔山回忆,2020年中控技术在科创板上市时,年营收仅20亿—30亿元;经过五年发展,2025年营收已接近百亿元规模,这一跨越式增长得益于科创板在资金支持、品牌背书等方面的助力。
“科创板(上市)不仅为中控技术的技术研发提供了资金保障,更赋予公司重要的信用背书与品牌效应——无论是国内市场拓展,还是海外客户合作,‘科创板上市企业’的身份都帮助公司更快获得认可。”崔山观察来看,如今科创板企业在产品质量、品牌口碑与技术能力上正在形成合力,共同赢得海外市场的广泛认可。“中国科技创新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正在构建良好的‘中国企业’整体形象基础。”
除了融资渠道和品牌效应,值得关注的是,借助科创板平台,中控技术还成功发行GDR(全球存托凭证)并在瑞士上市,其间顺势收购一家欧洲顶级工业分析公司。
崔山坦言,发行GDR并在瑞士上市,成功为中控技术进一步打开与海外客户的“接触面”。不仅如此,其间中控技术收购的欧洲公司,更大幅缩短了中控技术核心技术的积累周期。“若没有科创板的支持,中控技术获取这些技术可能还需20—30年的时间。”
目前,依托科创板的资源优势,中控技术正推进香港市场与新加坡市场的上市申请,并计划于2026年完成布局,进一步完善全球化资本架构。在崔山看来,全球化的资本布局,可以让中控技术的品牌更多、更广、更深地接触到海外市场,让技术、业务的布局触角在更广阔的空间中释放,例如海外并购活动更高效地开展。
崔山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依托科创板的资源优势,将在技术创新、海外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及全球化竞争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