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艳!两家半导体巨头同日亮出成绩单
◎记者刘礼文柴刘斌
8月28日,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称,公司上半年营收323.48亿元,同比增长23.1%;归母净利润23.01亿元,同比增长39.8%。
同日,中微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61亿元,同比增长约43.88%;实现归母净利润7.06亿元,同比增长36.62%。这一数据延续了中微公司过去14年营收年均增长超35%的强劲势头。
截至8月28日收盘,中芯国际报收119.22元/股,总市值9521.3亿元;中微公司报收225.5元/股,总市值1412亿元。
中芯国际称,营业收入增长主要是由于本期晶圆销售数量增加及平均售价上升所致。销售晶圆的数量(折合8英寸标准逻辑)由上年同期的390.7万片增加19.9%至本期的468.2万片。平均售价(销售晶圆收入除以销售晶圆总数)本期为6482元,上年同期为6171元。净利润增长主要是由于本期毛利增加所致。本期毛利增加是由于销售晶圆的数量增加、平均售价上升及产品组合变动所致。报告期内,公司晶圆代工业务收入为303.53亿元,同比增加25.9%。
中芯国际是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拥有领先的工艺制造能力、产能优势、服务配套,向全球客户提供8英寸和12英寸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
公司在集成电路领域积累了众多核心技术,形成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共1.4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1.23万件。此外,公司还拥有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94件。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为23.75亿元,占营收的比重为7.3%。
中微公司上半年营收49.61亿元,同比增长43.88%。同时,公司研发投入达14.9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3.7%,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突破30%,远高于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平均研发投入水平。
具体来看,占公司收入75%以上的主打设备——等离子体刻蚀设备,上半年销售37.81亿元,同比增长约40.1%。目前,中微刻蚀设备已覆盖95%以上的刻蚀应用,技术能力延伸至5纳米及更先进制程,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并不断收到领先客户批量订单。
薄膜沉积设备方面,2025年上半年,中微公司LPCVD(低压化学气相沉积)和ALD(原子层沉积)设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08.2%,成为业绩增长的新引擎。钨系列产品已全部通过关键存储客户端量产验证,并获批量订单。同期,公司开发出应用于先进逻辑器件的金属栅系列产品:ALD氮化钛,ALD钛铝,ALD氮化钽产品,已完成多个先进逻辑客户设备验证,在满足先进逻辑客户性能需求的同时,设备的薄膜均一性、污染物控制和生产效率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该系列设备已付运到先进逻辑客户端进行验证,核准推进顺利。
目前,中微公司还在积极拓展泛半导体市场。其MOCVD设备在氮化镓基LED市场持续领先,并逐步拓展至碳化硅、氮化镓功率器件及Micro-LED等新兴领域。今年公司已付运首台红黄光LED专用的MOCVD设备至国内领先客户开展生产验证。
与此同时,中微公司不断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设备并快速进入市场,并将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和相关资源作为另一发力点,积极考虑投资和并购。在今后的5到10年,中微公司计划通过有机生长和外延扩展,逐步覆盖半导体高端设备的50%到60%,成为一个平台型的集团公司。
突破!微导纳米半导体设备迈入订单放量阶段
◎记者李兴彩
8月28日晚间,微导纳米发布2025年半年报。得益于光伏和半导体业务的双双增长,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50亿元,同比增长33.4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48.95%。
微导纳米表示,基于当前市场需求及公司业务拓展的成效,预计2025年公司在半导体领域的产品工艺覆盖面、客户数量和订单规模将持续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
对于营收增长,微导纳米表示,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光伏和半导体领域内的产品工艺覆盖度和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获得客户验收的设备数量增长,前期在手订单陆续实现收入转化所致。其中,光伏设备收入同比增长31.53%,半导体设备收入同比增长27.17%。
微导纳米是一家面向全球的半导体、泛半导体高端微纳装备制造商。目前,公司ALD设备已全面涵盖行业所需主流ALD薄膜材料及工艺,在高介电常数材料、金属化合物薄膜等领域均实现了产业化应用,量产规模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公司在CVD设备硬掩膜等关键工艺领域也已实现产业化突破,进入存储芯片等领域先进器件产线,获得大批量订单,并持续推出客户所需的多款关键工艺设备。
具体来看,在半导体业务上,微导纳米上半年实现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27.17%,半导体设备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2023年度的7.27%提升至18.45%,凸显该业务板块在公司营收结构中的重要性持续增强。
微导纳米上半年新增半导体设备订单已超去年全年水平。截至今年6月30日,公司半导体领域在手订单达23.28亿元,较年初增长54.72%。这也意味着,公司半导体设备业务正从技术突破期迈入订单放量阶段,有望快速成为公司核心业务支柱。
在光伏业务领域,微导纳米通过技术创新,依然实现了增长。公司通过持续在TOPCon、XBC、钙钛矿等光伏电池技术路线上的创新与开发,积极推动项目的交付和验收,不断优化成本结构。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光伏设备收入8.03亿元,在行业下行周期仍保持同比近32%的增长。
微导纳米表示,公司将积极配合下游光伏电池片厂商通过技术创新、成本控制等方式,共同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8月4日,微导纳米披露,公司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1.7亿元(含11.7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投资于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研发实验室扩建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微导纳米表示,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可转债发行项目,募投项目完全达产后,将有效扩大公司半导体设备的生产规模,解决现有产能瓶颈,满足日益增长的订单需求,有利于公司巩固竞争优势,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有业内人士表示,微导纳米可转债募投项目落地后,可将公司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产能提升超过30%,这不仅可有效消化公司快速增长的新增在手订单,更将支撑其向逻辑、存储等先进制程领域加速渗透,推动公司半导体业务进入规模化放量期,夯实公司的第二增长极。
微导纳米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筑牢技术护城河。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达1.5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4.59%。公司自2023年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超8.5亿元,其中60%以上投向了半导体设备领域。
韧性!格力电器上半年净利再上140亿元
◎记者刘逸鹏
营业收入973.25亿元,同比下滑2.46%;净利润144.12亿元,同比增长1.95%……8月28日晚,格力电器2025年半年报出炉。连续两年,公司在上半年实现净利润稳定在140亿元以上。
在家电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格力电器正面临着经济周期波动、生产要素价格高位运行、市场竞争加剧等市场风险。对此,这家家电巨头明确了对策与目标——“公司将积极投入研发,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和产品品质来赢得用户口碑,并建立持久的品牌影响力”。
业务结构优化基本盘依旧稳定
“转变”与“价值增长”,是当下格力电器持续向外界传达的关键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作为以空调业务赢得市场尊重的家电巨头,格力正致力于摆脱对空调业务过度依赖、营收结构单一的现状。
具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格力的消费电器营收达762.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78.03%,同比减少5.09%;而工业制品及绿色能源、智能装备的营收则均实现了15%以上的同比增长。
收入结构在转变,格力电器的基本盘依旧稳定。
今年上半年,格力多个品类深受市场青睐,排名行业前列。根据《2025H1中国中央空调行业发展报告》,格力中央空调以超15%的市场占有率继续居行业首位。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格力家用空调线上零售额市场份额为23.69%,位居行业第二;电风扇、电暖器线上份额分别达11.83%和11.02%,均列第二;除湿机线下零售额市场份额为27.03%,位居第一。
研发投入增长 “护城河”持续挖深
在研发投入上,格力电器同样保持定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达38.92亿元,同比增长7.05%。
持续的研发投入巩固了格力在行业内的技术优势。截至2025年6月,格力累计申请专利131921项,其中发明专利72339项;累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8229项,是唯一一家连续九年进入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的家电企业。
目前,格力电器拥有近1000名标准技术专家,累计加入国际国外标准组织44个,在ISO和IEC等机构中担任37个专家职位,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内外标准超900项。
核心技术的不断积累,催生了新的技术突破和生产方式。
格力电器自主研发的双级增焓压缩机、三缸双级变容压缩机、无稀土主驱电机系统、高性能直线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工业机器人用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磁悬浮电机驱动系统等多款产品获“国际领先”技术认证;焊片式大纹波铝电解电容器CD294W产品入围2024年AWE艾普兰奖等。
在智能制造领域,格力以提升生产全流程运营效率为目标,将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5G、AI等先进科技充分融入生产场景,着力打造行业领先的示范性工厂。上半年,公司累计获得2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企业、1个卓越级智能工厂和5个先进级智能工厂。
外销收入强劲全球化布局提速
在外销业务方面,上半年,格力电器表现亮眼。2025年上半年,公司外销主营业务收入达163.35亿元,同比增长10.19%;外销收入占主营业收比重达16.71%,较上年同期提升1.85个百分点。
当前,格力电器正在加快全球化布局步伐。8月6日,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计划试点建设海外区域销售公司,逐步完善海外智能制造基地布局,形成产销研一体化的国际化生产基地。
格力电器子公司盾安环境已在泰国设立生产基地并拥有长达17年的运营历史,有效发挥了连接东南亚及全球市场的桥头堡作用。这种本地化生产策略有助于格力电器规避贸易壁垒、降低生产成本,并更贴近当地市场需求。
据悉,格力电器产品已服务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旗下拥有格力、TOSOT、晶弘三大消费品牌及凌达、凯邦、新元等工业品牌,产业覆盖家用消费品和工业装备两大领域。
上新!影石创新业务版图持续扩大
◎记者陈梦娜
8月28日晚间,影石创新发布2025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36.71亿元,同比增长51.17%;实现归母净利润5.20亿元,同比增长0.25%。
影石创新表示,营业收入同比增加主要是公司持续开拓市场、不断推出新品、线上线下销售持续扩大所致。对于短期利润增速放缓,主要缘于公司主动加大战略性投入,特别是在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布局。
研发投入翻倍
构筑产品竞争力
影石创新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全景相机、运动相机等智能影像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以全景技术为基点的全球知名智能影像设备提供商,发展形成了由全景技术、防抖技术、AI影像处理技术、计算摄影技术等为核心的技术体系。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战略投入,聚焦新项目孵化、核心技术控制点构建及品牌价值提升。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为5.61亿元,同比翻倍,占营收比例达15.30%;公司研发、技术人员共1836人,占总人数的56.75%。
技术储备持续扩容,有望加速转化为产品竞争力。上半年,影石创新新增授权专利98项。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拥有境内外授权专利近1000项。其中,发明专利222项。
在新项目方面,公司对重点领域进行了研发与市场布局的初步探索,部分新项目尚处于测试或小范围推广阶段。在技术方面,公司以逐步实现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为长期方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部分核心技术研发取得一定进展,对增强运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形成了一定支撑。在品牌建设方面,公司通过优化传播策略与提升用户体验,致力于保持品牌认知和客户关系的稳定,为未来市场活动提供基础支持。
影石创新今年推出的全景相机X5、Ace Pro 2街拍套装及近日推出的GO Ultra等新品持续热销。在软件生态方面,Insta360App集成AI智能剪辑、专属模板等创新功能,成为业内独家支持多模态AI全景自动剪辑,并能一键分享全景视频至社交平台的品牌。配合云存储服务和独家软件功能,公司构建了完整的“硬件+软件”生态闭环,持续提升用户体验。
布局全景无人机
构建智能影像生态
影石创新主营业务呈现健康均衡的全球化布局。据沙利文报告,2023年,公司在全景相机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达67.2%,连续六年保持全球第一,运动相机市场市占率也攀升至全球第二。
依托全景影像技术优势,影石创新业务版图进一步延伸,计划推出两个品牌的无人机产品,包括公司自有无人机品牌和联合第三方孵化的全景无人机品牌“影翎Antigravity”。其中,全景无人机产品以8K全景拍摄、轻量化设计及“先飞行后取景”的创新模式,直击传统无人机痛点。
据全球商业信息咨询公司IMARC估测,消费级无人机年复合增长率或高达10.32%以上,2033年市场规模预计超过130亿美元。
在渠道布局方面,公司已在全球设立五大办公中心,构建覆盖60余国的销售网络。线上全面覆盖主流电商平台,线下入驻超10000家零售门店及90余座国际机场,与Apple Store、Best Buy等高端渠道达成战略合作,产品销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