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午,中芯国际(688981.SH)复牌,低开11.12%。截至上午收盘,中芯国际报104.64元/股,下跌8.82%,换手率为5.5%,振幅6.49%。
就在前一晚,中芯国际披露了发行股份购买子公司中芯北方集成电路制造 (北京)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北方”)49%股权的预案。具体来看,中芯国际本次拟向国家集成电路基金(下称“大基金一期”)(持股32%)、集成电路投资中心(持股9%)、亦庄国投(持股5.75%)、中关村发展(持股1.125%)、北京工投(持股1.125%)发行股份购买其所持有的中芯北方49.00%股权。

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持有中芯北方100%的股权,这意味着中芯北方将成为上市公司中芯国际的全资子公司。根据披露信息,中芯北方此前作为中芯国际的控股子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不同工艺平台的 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及配套服务。
中芯国际称,本次交易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增强业务上的协同性。同时,中芯国际还强调,预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仍无实际控制人,不构成重组上市
根据中芯国际披露内容,本次向5名交易对象发行的股份价格为74.20元/股,定价基准是定价基准日前120个交易日的均价92.75元/股的80%,交易对象获得股份锁定期为12个月。
“整合盈利资产,能够增厚上市公司利润。”民生证券研报指出,中芯北方作为成熟产能,其盈利能力已进入高峰期,收购完成后,将显著提升上市公司的归母净利润。根据财报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芯国际实现归母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39.8%。
此外,民生证券还指出,中芯国际本次交易或许能满足部分股东的退出需求。研报称,大基金一期作为中芯国际的主要股东,成立已接近11年,进入“延展期”,有强烈的退出意愿。其他股东同样存在类似的退出需求。今年3月,大基金一期时隔将近四年减持了中芯国际。
“本次交易不仅是技术补强,也能够实现垂直协同,并且给股东带来新的退出机会,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交易主要风险可能来自于监管审批和行业竞争。
与此同时,袁帅指出,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的方式,中芯国际本次可在不增加大规模现金支出的情况下实现全资控股,避免因大规模现金收购导致的流动性压力,“较有性价比”。他表示,全资控股后,中芯北方的利润将全额并入中芯国际的财务报表,后期在财务指标上可能会有所体现。中芯国际联合CEO赵海军也在业绩交流会中透露,从目前最新的订单状况来看,公司产能供不应求的状态预计持续至今年10月份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