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材料的蓬勃浪潮中,贝特瑞稳居电池负极材料领域“隐形冠军”之位。自2010年登顶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榜首以来,已连续15年霸占全球出货量冠军宝座,而且这份行业翘楚的身位优势,仍在持续巩固和强化,今年上半年,贝特瑞人造石墨销量同比增长46.23%,创历史新高。
8月28日,贝特瑞披露2025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78.38亿元,同比增长11.3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79亿元。其中,负极材料实现营业收入62.79亿元,正极材料实现收入14.18亿元。在新能源产业链结构性调整的当下,贝特瑞凭借技术创新壁垒构筑起的经营韧性,已然成为抵御市场波动的“压舱石”。
伴随新能源材料产业向大型规模化转变,公司主动求变,加速从“单一电池材料供应商”向“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其行业领跑者的姿态愈发强劲。
十年磨一剑,无名小厂问鼎负极材料世界第一
千禧年,一家名为深圳市贝特瑞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悄然成立。公司以锰酸锂电池材料为主业,但因市场开拓屡屡碰壁,叠加技术与产品层面的诸多难题,发展刚起步便陷入困局,鲜少有人能预见其未来的辉煌。
谁也未曾想到,这场看似平淡的开端,竟孕育着一段新能源材料领域的“中国奇迹”。10年后,这家曾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一跃成为锂电池负极材料细分领域的绝对龙头。而这段传奇的转折点,定格在2002年的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上。
20多年前,“咖啡馆创业”还未在国内流行,高校教授也没有被投资机构哄抢,主打“交易”的高交会就是众多创业者们寻找伯乐的最佳平台。在前三届的铺垫下,2002年的第四届高交会吸引了几万个项目前来,纷纷希冀有人“慧眼识珠”。
彼时还在宝安集团投资部任职的贺雪琴,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与对新能源产业的深刻洞察,精准捕捉到研究电池材料贝特瑞潜藏的发展潜力,全力促成宝安集团入主,并于两年后实现控股。随后,贺雪琴正式加盟贝特瑞,成为公司新任“掌舵人”。经过周密地市场调研与分析,贝特瑞果断开启战略调整——集中资源专攻锂电池负极材料,自此踏上专注深耕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彼时的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正被日企牢牢掌控。中间相碳微球(MCMB)作为当时广泛使用的负极材料,其核心技术被日本垄断,鼎盛时期,日企占据了全球约90%的负极材料市场份额,中国企业想要突破这层技术壁垒,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随着资本加持与核心人才、技术的引入,“叠满BUFF”的贝特瑞开启了“打怪升级”的突破之旅,不断刷新行业里程碑。
2004年,贝特瑞在业内率先推出天然石墨负极材料818,凭借这一创新产品实现在负极材料领域的“弯道超车”。此后,公司陆续推出多款高比容量、高性价比的天然石墨负极材料,逐步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与市场垄断。2008年,贝特瑞负极材料市场占有率已攀升至全国第一。
2009年,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与技术实力,贝特瑞成功打入比亚迪、力神、比克等国内头部电池企业的供应链,市场版图进一步扩大。仅仅一年后,贝特瑞迎来历史性时刻——负极材料出货量成功反超,一举问鼎全球第一。从2000年成立到2010年世界登顶,贝特瑞用十年时间,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中国奇迹”。
2011年,日本遭遇“311”特大地震,当地负极材料生产受阻,市场出现紧缺,产品价格暴涨。下游电池企业为保障供应链稳定,纷纷将目光转向中国。松下、索尼、LG、三星SDI等国际知名企业顺势将负极材料供应链切换至贝特瑞,这一突发状况不仅让贝特瑞的全球市场份额大幅提升,更使其行业龙头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后续的故事线逐渐明朗,贝特瑞在负极材料领域“一骑绝尘”,并于2021年登陆北交所,成为后者首批81家上市企业之一。充沛的资金助力贝特瑞开疆拓土,规模量级持续攀升,截至2024年底,公司负极材料产能达到57.5万吨,2024年度销量突破43万吨,占据全球22%的市场份额,连续15年稳居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冠军宝座。
目前,公司在负极材料领域行业领先优势依旧,据2025年半年报披露,负极材料实现营业收入62.79亿元,销量超过26万吨,同比增长32.83%;其中,人造石墨销量同比增长46.23%,创历史新高。在当前新能源产业链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稳健的业绩表现折射出公司强大的经营韧性。
厚积薄发,研发创新构筑长期主义“护城河”
纵观贝特瑞数二十五载发展历程,“创新”始终是贯穿全程的核心基因。这既是贝特瑞从打破国外垄断到登顶全球的关键密码,更是其在新能源产业技术频繁迭代中,持续构筑长期主义“护城河”的核心支撑。
回溯贝特瑞的创新之路,自起始便带着“打破壁垒”的鲜明烙印。公司发展初期,面对锂电池负极材料核心技术被日企牢牢掌控的被动局面,贝特瑞果断押注自主研发天然石墨负极技术,并创新研发业内首创的天然石墨负极材料818,奠定公司“以创新破局”的发展底色。
新能源材料产业边界随下游需求不断拓展,负极材料的技术演进始终围绕“突破比容量极限”展开。从中间相炭微球到天然石墨,再到人造石墨,每一次迭代都指向“更高能量密度”的核心需求。公司深知,在技术驱动的行业中,唯有前瞻性布局下一代产品,才能持续保持领先身位。
当行业仍聚焦传统石墨材料时,贝特瑞便已洞察到硅基负极的潜力,作为行业公认的“下一代负极首选技术路线”,硅基材料理论比容量达4200mAh/g,是石墨材料(372mAh/g)的10倍以上。
2006年,贝特瑞启动硅基负极技术研究,并迅速拿下第一项发明专利;2013年,公司实现硅基负极材料产业化并批量销售,成为国内最早实现硅基负极量产的企业之一,成功解决了传统石墨负极能量密度不足的行业痛点。同时,公司还主导制定了国内首个硅炭负极领域国家标准GB/T38823-2020《硅炭》。
这一布局并非孤例,而是贝特瑞“技术前瞻”战略的缩影。从天然石墨到硅基负极,从人造石墨到如今的固态电池材料,公司始终走在技术演进的前沿,以“提前卡位”的姿态,将创新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而这都源于贝特瑞对研发创新的倚重,将实打实的资源倾斜于体系化建设中。
早在2010年,贝特瑞便以超越行业的战略眼光,斥资近亿元打造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引进全球顶尖设备,建成当时领域内规模最大的研究机构之一。随着研发需求升级,2022年7月,研究院进一步升级为“中央研究院”,成为公司技术创新的“核心引擎”。
如今,贝特瑞已有960余名研发人员,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达30亿元,庞大的人才与资金投入,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保障。截至2024年底,贝特瑞累计获得国内、国际授权专利692项,其中发明专利442项,更主导及参与制定5项国际标准、17项国家标准与 4 项行业标准。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创新成果的证明,更彰显了公司在全球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技术话语权。
深厚的创新积淀,最终转化为应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与技术落地实力。2024 年,新能源汽车“快充化”需求爆发,贝特瑞迅速推出针对性创新产品 ——T石墨负极材料,该产品兼具6C快充能力、超长循环寿命与优异的高低温性能,一经推出便向客户送样并获得高度认可,成为公司顺应市场需求的又一标杆成果。
而在行业公认的下一代核心技术方向——全固态电池领域,贝特瑞前瞻布局也已结出累累硕果。2025年上半年,公司开发出行业首款匹配全固态电池的锂碳复合负极材料,其创新的多孔复合骨架结构可有效解决体积膨胀难题,实现长循环寿命,并获客户技术认可;同时,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产品粒度降至500nm以下,离子导率与电芯循环性能均满足客户应用需求,为全固态电池产业化铺平道路。
在半固态电池材料领域,贝特瑞同样成果斐然。氧化物电解质产品成功应用于隔膜涂覆、集流体涂覆,不仅获得动力与3C领域新客户的技术认可并实现批量供应,更拿下百吨级订单,配套电芯装机量超 1GWh,成为半固态电池产业化的重要里程碑;聚合物电解质也与两家客户达成战略合作,斩获吨级订单,全方位巩固了公司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
模式升级,从单一供应商转型整体方案服务商
提及贝特瑞,行业内外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其在负极材料领域的全球霸主地位。其实公司在正极材料领域的表现同样亮眼。
在正极材料业务起步阶段,贝特瑞便展现前瞻的战略眼光——定位于高镍三元正极材料,聚焦 NCA与 NCM811两大品类。这一选择并非偶然:三元电池,尤其是高镍三元电池,凭借更高的能量密度,能够满足动力电池对长续航的核心需求,是行业公认的重要发展方向。
凭借对产业趋势的精准判断与深厚的技术储备,贝特瑞在国内率先实现NCA正极材料的技术突破与量产,先发技术优势与符合需求的产品品质,使得公司正极材料业务迅速扩张,逐渐发展成负极材料之外新的业绩增长曲线。2025年上半年,贝特瑞正极材料实现收入14.18亿元,出货量同比增长4.30%。
不仅如此,在新能源产业全球化浪潮下,贝特瑞还持续推进全球化战略纵深拓展,以海外项目为战略支点,不断强化全球供应链韧性,构建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2024年,贝特瑞成功推进印尼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项目(一期)投产,成为国内负极材料行业重要海外运营基地。同时,公司启动印尼二期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产能建设。此外,公司也在摩洛哥启动了年产5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年产6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已投产负极材料产能达57.5万吨/年,已投产正极材料产能达7.3万吨/年,正负极材料产能协同扩张,为业务增长提供坚实保障。
据鑫椤资讯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量约128.1万吨,同比增长约34.56%;国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产量接近14.81万吨,同比增长约10.34%。
不过,近年来,受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等因素影响,新能源材料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产业向大型规模化、一体化方向转变的趋势愈发明显。面对行业变局,贝特瑞依托自身深厚底蕴,加速推动自身从“单一材料供应商”向“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的战略转型,以对冲行业周期波动风险。
步入2025年,贝特瑞在解决方案创新上动作频频。5月,公司首次对外发布固态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覆盖半固态与全固态电池材料两大领域,布局涵盖正极、负极、电解质三大核心材料体系。据了解,该方案目前已在国内头部数码厂商进入小批量验证与装载阶段,标志着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迎来实质性提速。
7月,贝特瑞发布行业首创的BTR S+i石墨长续航负极材料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创新的材料匹配技术,与硅基负极形成完美协同,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的三大痛点,将为电动汽车续航能力提升开辟全新路径,进一步加速高能量密度硅基负极材料商业化进程。
公司还全球首发“全链新生”正负极材料闭环回收解决方案,开辟出从生产到回收的全链条可持续路径。让“资源—材料—再生”的绿色循环成为现实。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行业领导者的责任担当,更深度契合全球“双碳”目标,为新能源产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绿色范本”。
在深圳市北部的光明区,贝特瑞总部展厅里“为美好绿色世界而奋斗”的标语格外醒目,这不仅是公司的发展口号,更是其数十年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始终驱动着贝特瑞在新能源领域不断探索。
如今,在全球新能源与智能化的大趋势下,贝特瑞正以战略耐性突破自我、迎接挑战---从正负极业务双轮驱动,到全球化产能布局,再到整体解决方案创新,这家企业正以全方位的实力,由“行业领跑者”向“行业长跑者”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