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已落下帷幕,考生也都进入填志愿时间,不过“几家欢喜几家愁”,也有部分考生并未达到心仪学校的分数线。
针对高考的这种“筛选”模式,生物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晓东日前撰文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已根本不同于过去。我们已经有能力,也有必要,推动教育从“筛选”走向“激活”。
在他看来,如今需要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生态——以激活潜力为目标,以技术为工具,以多元路径为支撑,以终身学习为保障。比如国家可以选择在人口多、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如河南中部——建立新型“激活型大学”作为教育制度改革试验区。这类大学不再以统一分数为唯一门槛,而是采用灵活、综合的多元遴选机制。
“更重要的是,这些大学应与高科技企业和高水平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即参与真实企业或科技研究项目,通过‘导师+AI助教+企业实训’三位一体的体系,完成从‘潜力识别’到‘能力落地’的全过程。”王晓东说。
其实,王晓东所提到的产教融合培养人才,部分传统高校和新型研究型大学正在探索和实施。
加大布局新型研究型大学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25年6月2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167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919所,含本科学校1365所、高职(专科)学校1554所;成人高等学校248所。增加的本科院校中,有3所为新型研究型大学,数量为近年来最多,分别是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这3所新型研究型大学以创新治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组织形式为突破口,以科学技术研究为主要任务,具有高起点、投入大、高水平、国际化等特点。同时也明确了加强和产业界的合作。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撰文指出,当下,以新型研究型大学为代表的第四代大学正陆续出现,这些大学的本质是打破传统边界,以颠覆性理念重构知识生产模式,以科技赋能重塑教育生态,以全球协作应对人类共同挑战。
在徐飞看来,大学的每一次迭代都呼应着人类文明的跃迁,第四代大学同样如此。他认为,传统工科教育存在三重脱节。一是知识体系脱节。二是培养模式脱节。三是创新效能脱节。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破局关键,在于构建“产业需求驱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闭环。
成为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生企业导师的纳微科技创始人江必旺,同样也谈到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存在衔接不上的问题。
曾在高校教书,后来又离职创业的江必旺认为,在高校做科研注重的是要有新的想法和新的技术,企业做产品则是要解决系统性问题,往往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而需要依靠团队的合作。因此企业的研发思维模式与高校有很大不同。“因此,如果能够在研究生阶段引入一些市场化、产业化、产品化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培养的学生将来就更容易适应产业界的需求。”江必旺此前表示。
校企特色班也成为传统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尝试。
比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华为实验班),就是该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依托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合作共建的,以构建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包括建立 “双师引导+产教融合”的培养体系,以及“实习基地+定向培养”的实训机制,设置“双创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与华为公司共建实习基地。
创办于2019年的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人工智能(腾班),由深圳大学与腾讯公司共建,2020年作为首个特色班独立招生。腾班以深圳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为主要依托,采用科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型人才与技术应用型人才互补的培养方式,培养学生人工智能工程问题的发现、分析、设计、实现和软硬件协同优化能力与应用创新能力。
哈佛大学工学院原执行院长Fawwaz Habbal教授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学校的基本职责是为学生提供指引和想法,课堂是一个起点,但学生们最终做的远不止于此。一般来说,他们会将研究与教育相结合, 因此许多研究工作最终也成为了教育的一部分,而这是确保教育质量走在前沿的一种方式。
解决区域高等教育不平衡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高校是城市创新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为城市吸引创新人才、夯实创新地基、提升创新能力、完备创新链条的重要功能。地方高校作为区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郭鹏此前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署名文章中,关于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方面,指出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支持部省合建高校高质量发展,推进在京疏解高校雄安校区建设,助力区域发展与教育改革深度融合。在中西部和东北等地区布局建设一批高等研究院,带动区域高等教育优质高效发展,开辟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新赛道。
而王晓东所提到的河南省,虽然在高校数量上有领先优势,但存在“大而不强”的情况。

来源:软科
去年6月21日,教育部发布《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24年6月2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2868所,除港澳台地区外,31个省级行政区中,河南省首次以174所的高校数量赶超霸榜多年的江苏,跃居高校数量第一省。
不过作为全年常住人口近1亿的人口大省,河南素有 “高考地狱级难度副本”之称,存在考生人数多、过线人数多,但招生名额少, “好大学”少的情况。
2019年末出台的《河南教育现代化2035》中就指出:“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不强,高水平大学不多,教学条件生均水平偏低,高校同质化现象突出”。
截至2024年6月,河南的本科高校数量为60所,占全省高校的34.48%,这一比例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排名倒数第三,仅高于新疆和内蒙古。河南的“双一流”高校数量仅2所,即郑州大学与河南大学。但河南的专科高校数量却是全国最多的,共有114所。

来源:软科
近年来,河南除了加强上述两所“双一流”高校建设之外,还大力培育“第二梯队”,遴选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7所高校的11个学科作为“双一流”创建学科。同时建设“新大学”,引进“好大学”。
王晓东也认为,“激活型大学”不仅将大量未被传统高考体系吸纳的青年重新激活,也将为地方产业输送真正“可上手、能迭代、懂协同”的新型人才。既是教育公平的突破口,也是科技战略的“人才蓄水池”,未来更有望成为“技能跃升”和“区域振兴”的关键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