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科技+绿色+数字:地方金融转型新路径”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新型金融机构合作交流会议在上海闭幕,来自全国各地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及金融科技公司等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金融机构如何抓住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江西农商联合银行大力实施科技兴行战略,积极拥抱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前沿技术,加快构建“互联网+金融+三农”服务体系,同时针对性推出“惠农易贷”“创业e贷”等多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贷产品,满足不同客群的差异化信贷需求,2024年末数字化贷款产品余额达130.58亿元。
重庆三峡银行的“活体智慧贷”通过生物识别技术将肉牛、生猪转化为数字资产,2024年末相关贷款余额突破7000万元,展现科技对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构能力。
广西平南桂银村镇银行则通过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对信贷产品创新的运用,推出“桂银乐税贷”“经营流水贷”“快手贷”等全线上金融产品,并通过持续迭代升级,使产品广泛适用城镇农村居民消费贷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群体,满足平南县域的生产、经营类客群金融信贷需求。截至5月末,该行线上贷款产品贷款余额达1983万元,支持196户需求主体进行用款。
大模型技术正深刻重塑金融行业格局,推动行业从数字化、智能化迈向智慧化阶段。广西农商联合银行探索构建“大模型+小模型”的混合智能架构,形成“感知—决策—验证”场景闭环,并加大特色产品研发力度,推动金融服务向精准性、稳健性与合规性发展。
广西农商联合银行提名副行长武永胜表示,广西农商联合银行深入贯彻落实科技赋能为第一驱动的发展战略,加强对人工智能应用的前瞻性分析,不断深入强化大模型、智能外呼系统、贷前评分卡模型、光学字符识别(OCR)平台项目的应用,赋能各业务条线。
针对金融科技驱动下小微企业线上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江苏江阴农商银行将供应链金融作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抓手,通过“生态构建、科技赋能、精准服务”三位一体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供应链金融发展路径,截至5月末,供应链金融在贷余额达5.75亿元,初步形成“数据驱动、产品多元、模式创新”的发展格局。
山西运城农商银行则持续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创新,优化“全流程在线、全数据驱动、全风险可控”的服务体系,在小微金融创新上开展数字化转型探索,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慢问题提供数字金融解决方案,其推出的“码上银行”系统能精准触达客户,让小微贷款管理更加稳健、高效。
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基层金融机构,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农信联社积极探索“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实践路径。该联社打造“政府引导+金融供血+企业创新”的循环生态。在政策赋能方面,联动税务部门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风险共担层面,创新设立风险补偿金和农担保贷,联合保险公司推出“沃柑价格指数保险”,覆盖全区80%种植面积。据悉,这种“基金+信贷+保险”的立体支持,使武鸣区农信联社的科技贷款余额三年增长3.2倍,惠及企业超200家。
随着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提出了要求。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认为,数字金融智能化创新最重要的基石是可信任,需有效管控人工智能的陷阱,注重算法与场景的匹配性与适用性,同时金融机构在开发或应用金融模型时应注意高可靠性、可解释性、合法性和经济性。
中国保险学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龚明华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银行业保险业的客户服务、智能营销、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替代和赋能双重作用,但也面临规划滞后、语料缺陷、模型缺陷等诸多挑战,未来在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需从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统一开发垂直领域大模型、构建基础语料库和数据库、建立监管框架等方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