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深度调整,部分房企陷入流动性危机,导致大量项目停工、烂尾,不仅影响经济稳定,更直接损害购房者权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东方”)切实发挥专业化处置功能,通过创新模式盘活困境地产项目,努力修复房地产上下游信用链条,打造了多项困境地产项目盘活典型案例。
据悉,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国东方已累计支持2000余亿元存量项目复工复产。
发挥金融服务优势“保交楼”
作为国家金融安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东方凭借丰富的风险处置经验,从“金融+产业”双维度出发,为困境房企量身定制纾困方案。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国东方已推动6.43万套商品房按期交付,解决农民工工资超21亿元,支付上下游材料款、工程款等超百亿元,支持2000余亿元存量项目复工复产,有效修复了房地产行业信用链条。
深圳岳盟项目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该项目因原操盘方出险,导致建设停滞、土地沉降,甚至引发涉众理财兑付危机。中国东方迅速联合多方力量,搭建“市场化法治化+政府行政赋能+央企国企产融协同”的平稳基金,通过债务清理、权益调整和资产盘活的一揽子方案,妥善化解涉众及房企债务风险,避免金融风险进一步外溢蔓延。
长沙新力铂园项目则因长期拖欠工程款多次停工,数千名业主权益受损,是地方政府重点“保交楼”项目。中国东方创新采用“股权收购+增量注入+代管代建”的实质性重组模式,注入1.90亿元专项资金,推动项目复工复产,最终实现了两千多户房产如期交付。
盘活低效资产“保稳定”
如何激活低效不动产资源,是房地产市场风险出清的关键。中国东方通过司法抵债、合作盘活等方式,成功让一批“沉睡资产”焕发新生,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行业经验。
北京六佰本项目原为朝阳区烂尾商业街,产权分散、物业混乱,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面对这一棘手难题,中国东方创新采用“联合小业主+政府支持+产业导入”的综合盘活模式:通过争取属地政府政策支持,更换原有不作为的物业管理方,并引入优质产业合作资源,最终将这一低效资产改造升级为现代化的东湖“欢乐颂”商业综合体。2024年,这里更是落地了“北京数字人基地”,目前已经成功吸引近百家数字人企业入驻,成为了数字经济新高地,实现了从烂尾商街到创新载体的华丽转身。
在盘活低效资产的同时,中国东方还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助力“保民生”。
中国东方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围绕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三大工程”展开探索。在深圳市南山区某重点保障房项目中,面对资金紧张和政策调整的双重压力,中国东方与当地政府、国企等紧密合作,通过“资金链贯通+价值链修复”的创新战术,扫清债务障碍,修复上下游供应链。目前,该项目已实现千余个家庭的安居梦想。
中国东方的实践表明,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多方协作,困境地产项目完全能够实现涅槃重生。中国东方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聚焦主责主业,立足功能定位,持续深耕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工作,助力打好“保交房”攻坚战,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贡献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