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09 07:44:45 股吧网页版
协同推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
来源:湖北日报

  □ 梁胜男刘安璐邓云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强调“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为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具体部署。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应充分发挥协同推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意义

  科技教育作为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强调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参与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科学教育相比,科技教育更侧重于将科技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科技发展需求。尽管科技活动本身强调客观性,追求对自然法则的精准把握,但这一过程中,人的主观意识、情感倾向及人文追求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人文教育能够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价值导向,帮助科技人才在创新过程中更好地把握科技伦理和社会影响,促进科技的健康发展。科学技术的诞生与演进,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以及人文需求与人文精神的深刻影响与渗透。互联网“智变”浪潮来袭,推动了人文资料的电子化、数据化和媒体传播的系统性变革,催生了一大批书写时代之变、记录人民心声的文艺类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开辟了新路径。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有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公民,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共处,减少科技变革带来的社会摩擦和冲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就是强调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重要作用。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兼具人文情怀的科技创新人才,对于扎实推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仍然呈现割裂状态

  目前,高校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包括教育体系割裂、对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素养融合不足、理念与实践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制约着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深入开展。

  有的高校已尝试在科技与人文相结合方面进行探索,但仍存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发展不均衡、协同不深入、融合不到位的现象,整体上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仍然呈现割裂状态。具体而言,以理工科教育为主的院校普遍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往往忽略人文素养教育,导致部分学生虽然专业技能过硬,但在人文素养、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存在欠缺,这种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部分高校存在教育理念和实践脱节的现象。一些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难以将协同理念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在课程设置上仅仅是按照学科分类,缺乏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课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设置既难以适应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需要,也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跨学科教育项目的硬件设施、软件平台、教材资源等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目前高校在资金分配上往往更倾向于支持传统的学科建设,对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项目的支持力度不够,这也导致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难以深度融合。

  有的高校对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重视程度不足,尚未构建起有效的协同机制,缺乏系统推进的路径和方法。人文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未能有效地整合进教师与学生的评价机制中,这不仅降低了教师在人文教育方面的积极性,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高校缺乏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老师为了教而教,学生为了学分而学,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限于形式,缺乏科学全面的规划与引导,导致教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也影响了高校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的成效。

  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

  构建大融合体制机制。要将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以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为试点,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打破学院、学科壁垒,促进资源共享与交叉融合。要打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育人职责、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立专项基金奖励在跨学科研究、教学创新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以政策引领激发融合动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学生评价改革,聚焦学生全面发展,破除“唯分数论”,突出“五育并举”,完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三个维度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育大融合师资队伍。教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力量,高校应准确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跨学科教学能力。一方面,可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进修,增强教师的科技知识和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可适当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丰富教学团队的多样性。同时,还要鼓励专业教师跨领域进修,培养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融入人文精神的“双师型”教师,使人文教育融入科技教育全过程。

  打造大融合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首要环节,高校应整合现有课程资源,设计跨学科课程,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如在基础课程中融入学科发展史、工匠精神等人文内容;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融入跨学科元素,特别是在实践性课程中整合课程思政元素,强化人文教育内涵。要加强第二课堂建设,设置第二课堂学分,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科研立项、文化活动等,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营造大融合校园文化。要基于学校特色,开展科技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和书香文化节等系列活动,鼓励理工科学生积极参与文化艺术活动,鼓励人文社科学生跨学科组队参与科技文化活动。通过举办跨学科论坛与讲座,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使他们在学科交叉融合的环境中领略科技和人文的魅力。积极倡导学生加入跨学科社团,并鼓励他们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将科学技术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档案与文博部)

  【责任编辑:刘建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