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不到180天,“十四五”规划将收官。7月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怎样的成就?尤其是绿色发展表现如何?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总的来看,这五年取得了新的开创性的进展、突破性的变革、历史性的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绿色发展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底色。
“相信大家都能切身感受到,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东西还是南北,蓝天更多了、风景更美了、生活更环保了。”郑栅洁表示。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之年,我国的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郑栅洁介绍,这五年的成效集中体现在增绿、治污、用能、循环四个方面。
“增绿”全球最多,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1个陕西省的面积,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
“治污”成效显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比“十三五”时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干流全线达到二类水质标准。
“用能”更加清洁,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这个比例还会提高。
“循环”快速发展,每年生产钢材中,20%以上的原料来自废钢循环利用,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上海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增绿、治污、用能、循环四大领域协同发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既是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增绿、治污、用能、循环这四个方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各自的特点。”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双碳官孟兵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增绿”主要涉及生态建设,“治污”是污染治理的核心,“用能”聚焦能源结构转型,“循环”则强调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处理。这四个方面需要协同推进,才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下一步,还需要继续做好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和制度完善,制定统筹性的政策法规,建立统一协调的机制,进一步完善考评制度。
展望“十五五”,曾刚表示,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多个绿色投资领域蕴含广阔机遇。一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包括大型风光基地、新型储能、智能电网和氢能产业。二是工业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实施低碳化、智能化改造。三是绿色交通体系构建,包括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充换电设施网络和城市智慧交通系统。四是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推进绿色建筑、韧性城市、美丽乡村建设。五是生态修复与碳汇增强,拓展林业碳汇、海洋碳汇、草原碳汇等。六是绿色科技与服务创新,包括前沿低碳技术、碳监测认证、环境大数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