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消费金融行业强监管态势不减。近期,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披露的一张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公示表显示,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被罚款25万元,作出处罚决定的日期是2025年6月25日。
南都·湾财社记者以作出处罚决定的日期进行梳理,今年上半年共有7家消费金融公司收到罚单,合计被罚627.7万元。从违法违规行为来看,信用信息及贷后管理不力成违规“重灾区”,有4家公司因信用信息管理不当、违反征信管理规定被罚,剩余3家公司被罚则因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南都·湾财社制表)
年内7家消费金融公司被罚
合计罚款约630万
今年来,消费金融行业监管持续收紧。具体来看,蒙商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和海尔消费金融7家消费金融公司均在今年上半年收到罚单,合计被罚627.7万元。
南都·湾财社记者从同花顺iFinD查询发现,在2024年全年共有8家消费金融公司被罚,合计被罚918万元。相较之下,2025年仅半年时间内,被罚机构数量已接近去年全年被罚数;从被罚总金额来看,今年半年时间罚没总金额已达去年全年的近70%。
在今年的罚单中,罚金超百万的有2张,分别被蚂蚁消金和阳光消金“收入囊中”,且被罚金额同为140万元。
2025年3月28日,蚂蚁消金因公司治理不完善、风控独立性不足、贷后管理不到位、委外催收管理失控等违规行为,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处以140万元罚款。
针对此次处罚,蚂蚁消金回应称,该处罚针对的是2022年的检查内容,公司诚恳接受处罚并完成整改,后续将严格落实监管要求,持续提升合规管理水平,确保依法合规、稳健经营。记者进一步了解到,蚂蚁消金此次罚单主要是因为开业初期的公司治理不完善、贷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如未及时在官方网站上披露2021年年报,贷后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则体现在2021年个别用户将从蚂蚁消费金融获得的消费贷款违规用于购买基金和股票。
另一张百万罚单发生在2025年5月30日,阳光消金因合作模式存在不足,合作业务管控不到位;未自主计算授信额度及贷款定价;贷后管理有效性不足;合作机构管理不到位,被罚款140万元。
此外,剩余4张罚单具体信息分别为:2025年1月27日,蒙商消金因“个人不良信息报送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前未履行告知义务”及“未按规定处理异议”两项违法行为,被处以罚款83万元。
2025年3月25日,中邮消金因未充分披露合作类产品信息、贷后管理不到位、部分消费贷款被挪用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处以85万元罚款。
2025年4月29日,湖北消金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相关管理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处以72.7万元罚款。
2025年6月19日,金美信消费金融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分行处以82万元罚款。
罚单反映行业共性问题
征信与贷后管理成高频雷区
不难发现,当前消费金融公司被罚原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集中反应行业在合规经营中存在的部分共性问题。如在今年上半年的罚单中,征信管理及贷后管理不力就为被罚“高频领域”。
海尔消金、金美信消金、蒙商消金、湖北消金因信用信息、征信管理不力被罚,蚂蚁消金、中邮消金、阳光消金被罚均涉及贷后管理不力问题。
在信用信息管理方面,《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而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收到异议,应当对相关信息作出存在异议的标注,经核查确认有错误、遗漏的应当予以更正;无法确认的则予以记载。此外,有关机构还需自收到异议之日起20日内,进行核查和处理。
博通咨询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指出,消费金融机构在信用信息管理上频繁“踩雷”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根本原因是业务扩展过快,风险控制能力包括金融科技能力建设没有跟上;其次,消费金融机构合规意识不足、管理也存在缺陷,在个人信息已经立法保护的当下,各家机构还是沿用原来的方式,未经同意直接查询、违规查询。
此外,王蓬博提到:监管对征信管理的重点关注并非简单的 “监管加重”,而是源于该领域投诉量居高不下,而投诉集中反映的问题直接涉及消费者权益,自然会引发监管重视。从背景来看,国家自去年起持续推动促消费政策,而征信状况与消费者的各类金融活动、金融机构服务的提供直接挂钩。若因金融机构自身问题(如信息报送不当等)导致征信环节出现阻断,影响消费及金融服务顺畅开展,监管必然会出台针对性方案进行整治。
他强调,征信作为金融服务的基础依据,其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金融服务的质量与范围。因此,加强对征信领域的监管,对金融机构而言实则是规范经营的契机,同时也体现了监管部门整顿金融环境、维护市场秩序的决心。
对于贷后管理不力这类常见问题,相关机构提升合规经营水平已刻不容缓。王蓬博表示,消费金融机构贷前调查要重点保证贷款信息资料的真实性,贷中检查则要注意风控管理,准确评估放贷风险,也要注意制度上的审核和放款分离,贷后则要注意跟踪检查,同时要加强行业信息共享,避免过度授信、多头授信。
中国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记者表示,金融延续严监管,消费金融公司在公司治理、合作机构管理、贷后管理、信用信息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规范行为,导致其被重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消费金融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重发展、轻管理等问题。对消费金融公司来说,需要切实增强合规经营理念,通过完善内部管理、严格机构合作管理、做好风险管理等实现高质量发展。
年内助贷新规发布
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今年来,合规成为消费金融行业绕不开的话题。今年4月,《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正式发布,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分水岭。
其中,“白名单”机制作为助贷新规的关键举措引发行业关注。按新规,商业银行只能与名单内的机构合作,并通过官方渠道披露合作机构名单,确保信息透明。总行管理责任和准入管理的加强将加速淘汰小型助贷平台,利好合规展业的头部机构。
该新规一经发布,不少消费金融公司相继披露助贷业务的合作机构名单。从目前公布的白名单情况看来,其中多为头部助贷平台。此外,作为消费金融机构频频“涉雷”的消保问题在助贷新规中也得到进一步规范。如,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充分披露贷款主体、年化利率、增信服务机构、增信服务费率、年化综合融资成本等关键信息,并明确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应符合相关规定。
在王蓬博看来,名单制管理的实施将加剧行业的分化和洗牌。头部助贷机构凭借其合规能力、科技实力、品牌影响力等优势,更容易满足金融机构的准入标准,为了能够进入金融机构的合作名单并保持在名单内,这些头部助贷机构也将更加注重自身的合规经营。同时,名单制管理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明确的合作指引,使其能够在众多助贷机构中更准确地筛选出符合监管要求和自身风险偏好的合作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