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近日发布《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围绕推进稳就业稳企业助企纾困、持续紧盯重点领域重大风险等方面揭示了一些税务和海关部门征收“过头税费”、某些地方违规新增隐性债等社会关注度较大的问题。

有地方向公益组织借款,新增隐性债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是近年来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然而,审计署在审计去年的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时却发现,仍有征收“过头税费”的情况(过头税是指税收征管部门为了完成税收任务而过度向民间征税的做法)。
《报告》指出,去年,审计税务和海关部门税费征管等情况发现征收“过头税费”等889.97亿元。28省市税务部门向631户企业等,多征收或提前征收耕地占用税、增值税等税费及滞纳金331.89亿元;14省市地方政府通过将无偿划拨土地变有偿划拨等方式,多收取土地出让收入等558.08亿元。
除了税收,《报告》还持续紧盯重点领域重大风险,特别关注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板块,着力揭示部分地方在锁定2023年3月底债务余额后,又违规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等风险。
根据《报告》,重点审计的9省2023年3月以来,仍存在违规新增隐性债务的行为,主要用于政府投资、偿还债务、补充财力等。5个地区指定国企垫资建设、承诺由财政资金偿还等,新增政府隐性债务59.09亿元。
11个地区15户融资平台等通过发行非标金融产品、借款等方式,向1600多人、45家公益组织和村集体融资,新增隐性债务1.5亿元。如福建晋江融资平台2024年9月以来,向慈善总会、见义勇为协会等省内9家公益组织借款15.02亿元,部分用于政府投资项目等形成隐性债务。
此外,6个地区通过直接修改债务台账、将政府债务转为企业债务、以新债垫还旧债等方式,虚假化解政府债务23.2亿元。
多笔资金挪用于“三保”支出、偿还地方债
纵观这份《报告》,南都记者发现,多笔资金的错用、挪用方向都指向了地方基层“三保”支出、偿还地方债务和补充地方财力等。
据了解,基层“三保”,也就是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事实上,在去年10月国新办的一场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就谈道 ,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超过10万亿元,并督促地方将财力下沉基层,优先足额安排“三保”经费预算。这里所说的基层,主要是县一级。
蓝佛安在发布会上介绍,总体看,当前基层“三保”呈现总体平稳、局部偏紧的态势。根据全国基层财力总量测算,“三保”底线是有保障的。局部地区“三保”压力增大,主要是受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土地出让收入下滑以及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等影响。
对于地方债,去年11月一场关于“12万亿化债”的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也是备受关注。在这场发布会上,蓝佛安表示,当前一些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大、利息负担重,不仅存在“爆雷”风险,也消耗了地方可用财力。
关于今年审计出的问题,审计署方面也给出了建议,其中就有一条关于地方债的建议,即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做好超长期特别国债与其他中央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的统筹衔接,加强对地方专项债券的穿透式监管,严格审核地方化债成效,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
据了解,对审计出的问题,审计署依法征求了被审计单位意见,出具了审计报告、提出了整改要求;对重大违纪违法问题,依纪依法移交有关部门进一步查处。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正在积极整改。审计署将持续跟踪督促,年底前报告全面整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