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在这5年历程中,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中国的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
7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式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指出,我国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国内市场,内需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再次充分证明这一点。
从内需整体看,过去4年我国经历了国际环境剧烈变化等多重困难挑战冲击,但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长速度,其中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下一步,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不断激发和释放内需潜能。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指出,我国人均GDP刚超过1.3万美元,要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就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强化部门协同、央地联动,确保102项重大工程圆满收官。同时,科学谋划“十五五”重大工程项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适度超前、不能过度超前的原则,持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迈上新台阶。”李春临说。
在回答未来五年我国对外商投资规划的问题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指出,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动相关领域有序扩大开放。高标准落实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公平参与标准制定、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加强服务保障,持续开展服务外资企业专项行动,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坚持民生导向增进人民福祉
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正在实打实地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周海兵表示,坚持民生导向,增进人民福祉,是编制实施五年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7项民生指标,在20项主要指标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
国家有关部门以规划实施为牵引,持续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接续推出了一批有力度有温度、可感可及的民生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是夯实民生之基,持续加大稳就业促增收力度。“十四五”以来,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为民生改善提供了基础支撑。2024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22.2%、29%和48.8%,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显著增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第二是聚焦民生之需,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惠及全民。建成并持续巩固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2024年,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医师数从2.9人增长到3.6人。
第三是回应民生之盼,加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双一流”建设高校、优质普通高中持续扩大招生规模,提供了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医疗资源也加快扩容下沉,区域布局更加均衡,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成并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中西部地区群众能够就地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402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医保跨省结算更加便捷。高质量“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的占比提高到64.6%;在300多个地级市和人口大县建设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努力让更多老百姓“托得起”“放心托”。
在谈及绿色发展时,周海兵强调,“十五五”是我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攻坚时期,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