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秘鲁驻华大使馆主办的“秘鲁—中国:携手共促农业发展”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着重探讨我国与秘鲁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与发展前景。秘鲁农业发展与灌溉部部长安赫尔·马内罗·坎波斯、秘鲁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贡萨洛·塔拉维拉、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卡洛斯和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主任谢建民在论坛上致辞,共同回顾中秘47年农业合作历程,共商农业发展新机遇。

谢建民在主题论坛中致辞
从安第斯山脉马铃薯原产地到我国广袤农田,马铃薯作为连接中秘文明的金色纽带,见证了两国农业合作的深厚渊源。1978年,国际马铃薯中心向我国提供首份抗病抗旱马铃薯种质资源,开启了至今47年的科技合作之旅。
尤其是1983年以来,我国先后从国际马铃薯中心集中引进5600多份马铃薯和甘薯种质资源。过去十年间,国际马铃薯中心更是协助我国培育出100多个马铃薯改良品种。其中,与云南省合作育成抗晚疫病品种“合作88”,累计创收28至37亿美元,成为发展中国家品种改良的典范;“冀张薯8号”是引自国际马铃薯中心的杂交实生种子并经由张家口市农科院选育而成,自2006年国家审定至今累计推广面积约2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增产3525公斤、增收212元,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我国马铃薯增产增收作出巨大贡献;与青海省合作育成“青薯9号”,创下青海省域每公顷75吨的产量纪录,至今仍是西部地区抗旱抗病的主导品种,其科研成果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正积极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期,我国大部分薯片企业采用国际马铃薯中心衍生品种,云南薯条加工厂优先选择“合作 88”。
据不完全统计,现今国内种植的马铃薯和甘薯中,与国际马铃薯中心种质资源有亲缘关系的品种有392个,其中马铃薯305个、甘薯87个;上述马铃薯品种栽培面积约占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去年农业农村部主推的马铃薯和甘薯共计5个品种,4个品种与国际马铃薯中心种质资源有亲缘关系。
现阶段,中秘农业合作稳步发展,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多边协同、经贸往来等方面愈发紧密。2023 年11月,7名秘鲁农民来华学习种薯处理技术;2024年9月,华南农业大学与里卡多·帕尔马大学联合启动“数字种植试验田”项目,智慧农业机械推动当地农业数字化转型;同年,秘鲁引进我国粉条加工设备,马铃薯附加值提升30%,产品打入利马高端市场;2025年6月,北京市平谷区与国际马铃薯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在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块根作物病害防控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国际马铃薯中心最新培育的加工专用品种“CIP—Poderosa”,已启动在秘鲁建设现代化加工厂,后续可通过钱凯港直航供应中国市场。
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主任谢建民表示,从1978年那批跨越重洋的马铃薯种薯,到 2024年钱凯港首航的生鲜货轮,中秘两国用农业合作书写了南南合作的典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议围绕“数字赋能、绿色转型、全链融合”等主题,推动在种质资源、农产品贸易、农业机械等领域开启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期间,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围绕生物多样性、作物改良、再生农业和城市食物体系转型四大目标,实施践行大食物观、推进薯类良种优化和病虫害绿色防控三大倡议;结合亚太区域国家战略,打造薯类科技创新研发、信息交流和培训示范三大中心,为亚太地区粮食安全、营养改善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