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钱佳滢记者仲茜)7月10日,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国际精英创业周在苏州举行。首次将“科技-人才-产业”等发展要素融合在一起的“三合一”大会,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1700名嘉宾。大会以“汇聚全球智慧打造创业天堂”为主题,致力于打造集项目招引、产才对接、成果转化、城市推介于一体的国际盛会,同时不断加快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力助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建设。
苏州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围绕打造全球科创新高地的目标,先后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今年大会发布了苏州市《关于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该《措施》聚焦高技术供给、企业主体培育、成果转化等融合创新方面,系统梳理15条支持政策举措,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无缝对接。
大会还发布了十大产业科技成果及十大提名成果,这些成果既有国之重器,亦有科技民生。其中,1项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5项打破国际垄断,共有5项“全球第一”;6项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完成单位研发投入强度近10%,产业带动效应明显。
与此同时,苏州还面向全球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发布“揭榜挂帅”榜单,涉及企业技术攻关需求45项,榜单总投入金额达54.12亿元。苏州对揭榜成功的项目,将按相关程序纳入苏州市面向全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计划项目,按揭榜金额的50%给予每项最高1000万元支持。
据介绍,去年9月,教育部选定江苏作为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并在南京、苏州率先启动建设围绕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等领域的转化平台,促进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近一年来,苏州全市校企联合攻关项目1691项、总投入35.7亿元;高校向企业转让或许可专利1625件;高校在苏孵化企业1085家,注册资金91.9亿元。
此次大会发布了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成果转化重大案例,苏州、南京各有5个成果转化重大案例入选。苏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SOTT)积极探索“先使用后付费”“先研发后占股”机制,推出全天候AI顾问服务—“苏创荟”智能平台,助力科创资源一站式“掌上查”,技术成果供需“易对接”,企业需求匹配“精准达”等,系统构建独具特色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与此同时,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首批技术经理人聘任,苏州、南京各5人受聘,围绕产业细分领域,加快引育一批会管理、懂金融、通市场、擅转化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服务江苏区域中心建设,推动高校科技成果来苏转移转化。
近年来,苏州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纳米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480.5亿元,同比增长18.4%,聚集人工智能核心企业约700家,其中上市企业32家、全球独角兽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8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7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超2400家。
大会还发布了2025年苏州市“顶尖人才”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其中,顶尖人才计划作为苏州人才政策的“塔尖”工程,今年共有4名顶尖人才入选,苏州将给予最优“顶级支持”,分别给予每人不低于3000万元项目资助,同时按项目资助额10%叠加给予人才乐居补贴。
截至目前,苏州已立项资助62个重大创新团队、3835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今年,又有15个重大创新团队入选。立项团队均聚焦相关领域“卡脖子”技术,多项技术行业领先。团队成员国际化背景突出,15个团队中8个由海外归国人才领衔。重大创新团队可获得最高3000万元的项目资助,团队领军人才和核心成员可获得最高200万元的购房补贴。
现场还有20人入选2025年“苏州青年科学家”,其中苏州市内10名,市外10名,平均年龄33岁,多人拥有名校名企经历,覆盖人工智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未来,苏州将继续锚定建设全球科创新高地的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为针、产业为线,织就一幅面向未来的创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