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南京奥体中心南京队主场对阵苏州队现场观众60396人,创下“苏超”单场上座新纪录,这也是中国业余足球赛事观赛人数新纪录。当“苏超”的盛况震撼全国,近期开打的“浙超”虽已走过十个年头,热度却远不如前者。同样是省级足球联赛,为何差距如此之大?“浙超”真的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浙超”可谓底蕴深厚。其前身浙江省足协杯赛已有30多年历史,2016年正式转型为浙超联赛,是浙江足球的金字招牌。“浙超”的赛事体系是通过职业化改革,推动浙江足球的青训和职业化发展,更强调竞技性,但传统的“为赛而赛”定位不如草根的“苏超”来得“讨巧”。浙苏联赛背后,地域文化、赛事营销以及经济联动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或是造成两者热度差异的原因。

7月5日,球场大屏显示本场比赛共有60396名观众到场观赛,打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单场上座纪录。当日,在江苏南京举行的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六轮比赛中,南京队主场0比0战平苏州队。
地域情感的亲疏之别
苏超联赛巧妙地以城市代表队为核心,球队名称直接标注城市,十三支城市队以“一队一特色”打造文化标识,这种方式天然地将球队与城市荣誉紧密相连,能激发市民的观赛热情和地域自豪感。
南京队的主场设在奥体中心,每次比赛前,球场外的大屏幕会循环播放南京的城市宣传片,从中山陵的庄严肃穆到夫子庙的热闹繁华,再到市民日常生活的温馨片段,让每一位到场的南京市民都能感受到强烈的家乡归属感。
而浙超联赛以俱乐部或企业冠名球队的方式。温州瓯雁俱乐部的主场虽在温州,但球队的运营更多围绕企业展开,普通市民很难将这支球队与温州这座城市紧密联系起来,在他们眼中,这更像是一支企业的队伍。丽水科菡队也是如此,球队名称中的“科菡”是当地一家科技企业的名字,很多丽水市民甚至不知道这支球队的存在,更谈不上对其产生情感连接。

6月29日,市民、球迷在南通市内一处商场观看比赛直播。
“浙超”的这种模式还导致了球迷群体的分散。由于球队与城市的绑定不深,支持同一支球队的球迷往往局限于企业员工、球员的亲友等小圈子,难以形成覆盖整个城市的大规模球迷群体。
从深层原因来看,这种地域认同感的差异源于两地不同的社会心态和文化传统。江苏的地域文化中,城市间的竞争意识较强,从经济发展到文化建设,各城市都希望展现自己的优势,足球联赛恰好成为这种竞争的载体。“苏超”的城市代表队模式,让这种竞争有了具象的形式,市民们通过支持家乡球队来彰显城市的实力,延续了历史形成的地域内卷文化。
而浙江人更注重务实和长远发展,在足球领域,他们更倾向于将精力投入到青训体系的建设中,希望能培养出优秀的足球人才,为浙江足球的未来打下基础。这种侧重点的不同,使得浙超在短期内难以像苏超那样通过激发地域情感来快速提升热度,也导致了市民参与度的断层。
赛事破圈的路径之别
不懂足球没关系,看得懂梗就行,这是“苏超”的“破圈秘笈”。
“苏超”把足球踢成了一场“文化脱口秀”,用“楚汉争霸”的历史回响、“盐水鸭战水蜜桃”的地域趣梗,让比赛不再局限于体育竞技本身,而更像是城市性格碰撞的舞台。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社交媒体已然成为赛事传播与破圈的关键阵地。“苏超”深谙此道,其运营团队洞悉流量密码,充分利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热门社交平台,打造了一系列极具传播力的内容。

6月28日,消费者在泰州市海陵区万达广场“跟着苏超游徐州”徐州文旅(泰州)推介会上品尝食品。
比如,在南京队与苏州队的比赛前,官方账号会发布趣味短视频,将南京的盐水鸭和苏州的水蜜桃拟人化,模拟两队“互怼”场景,配上幽默的文案“盐水鸭说要把水蜜桃啄出汁,水蜜桃不服气称要让盐水鸭知道甜的厉害”,这类视频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关注,迅速点燃球迷的讨论热情。
“苏超”还善于捕捉比赛中的精彩瞬间和有趣画面,制作成表情包、梗图等,像球员进球后独特的庆祝动作,会被配上“这波操作666,不愧是咱家乡的崽”等接地气的文字,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让赛事的热度持续发酵。
社交平台在此过程中扮演了“放大器”的角色。一条趣味视频通过算法推荐触达不同圈层,网友的点赞、评论、二次创作形成裂变式传播,甚至带动“为家乡食材打call”的自发互动。这种传播让观赛从“看比赛”变成“参与家乡文化盛事”。对非本地人而言,这种带着烟火气的表达又降低了理解门槛,让“看不懂足球也能看懂热闹”成为现实。

6月29日,游客在泰州市海陵区老街景区品尝泰州早茶。
“浙超”的路径则更趋近传统体育赛事的运营逻辑,以竞技水平为核心,传播重心多围绕比赛结果、球员表现展开。这种选择虽守住了赛事的专业底色,但在大众传播层面,因缺乏文化符号的软性连接,以及富有创意、自带话题热度的内容,难以突破“体育迷”的圈层壁垒。两者并无绝对的对错,只是苏超的路径更贴合当下大众“从兴趣切入、用情感留存”的参与习惯,从而实现了更快的破圈速度。
经济联动的强弱之别
把体育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苏超”运用一套创新的“组合打法”,为激活城市消费活力提供了新思路。
多元化创新的套餐设计,让“苏超”的每场比赛都能有效带动城市消费增长。扬州结合当地闻名的早茶文化,推出“早茶体验+赛事观赏”组合套餐,球迷可以在赛前到百年茶社品尝特色早茶,再持票前往赛场观赛。该套餐推出后,仅两周时间就售出5000多份,不仅带动了茶社的客流量增长30%以上,还让很多外地球迷专程为了这份独特体验来到扬州,极大地拉动了当地餐饮和住宿行业的消费。

6月14日,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四轮淮安队对阵南京队的比赛在江苏省淮安市举行,铁路部门开行南京站往返淮安东站的长三角首趟“苏超”球迷高铁专列,方便南京球迷前往观赛。
苏州则利用其丰富的园林资源做文章,让游客白天游览拙政园、留园等著名园林,晚上前往球场感受“苏超”激情。据统计,该套餐上线后,相关园林的门票销量环比增长25%,周边酒店的预订量也大幅上升。还有常州的“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和盐城的“观鸟+观赛”,都让消费者很有下单的欲望。今年端午期间,南京因赛事带动文旅消费收入达31.3亿元。
据悉,“苏超”目前的赞助商从开打之初的6家,已经增至27家,13支球队也都有各自的赞助商。比如扬州城市足球队赞助商就有中国工商银行扬州分行、杨杰科技、扬立集团、京州联信、迈安德集团等。
相比之下,“浙超”尚未能有效整合省内的民营经济优势,赛事结束后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效果有限,如同“水过鸭背”;与当地的特色产业、旅游资源等联动也甚少,缺乏类似“苏超”的创新套餐和商业合作模式。这不仅影响了赛事的资金投入,也限制了赛事品牌的提升和发展。

6月14日,球迷在江苏淮安“苏超”市集选购各类赛事周边产品。
走过十年的“浙超”在保持赛事专业水准的基础上,也可以借鉴“苏超”的成功经验,在挖掘文化特色、加强经济联动以及优化运营策略等方面寻找突破口,让赛事真正走进大众生活。浙江作为经济强省,2024年GDP总量达到9.01万亿元,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为足球事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经过多年培育,浙江的足球氛围也十分浓厚,各地级市如“杭超”“甬超”“温超”等赛事蓬勃发展,培养了大量忠实的球迷。即便浙超的“早集”没赶上曾经的热闹,未来仍能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