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起,所有参与集采的药品必须具备药品追溯码,做到“带码采购”,实行“带码结算”。药品追溯码就是药品的“电子身份证”,具有唯一性。一盒药品的追溯码,只应有一次被扫码销售的记录,若重复出现多次,就存在假药、回流药或药品被串换销售的可能。通过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扫描药盒上的药品追溯码,即可获取详细的药品销售信息。
药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提升合理用药水平的通知》,旨在进一步提升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和人民健康权益。药品追溯码作为保障群众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实现了全链条透明化管理,也为医保基金监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一方面,“带码采购”有效降低了药品质量风险。截至2025年2月,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已归集药品追溯码219.36亿条,覆盖全国31个省份,通过大数据和智能监管手段,查处了一批倒卖药品、串换药品等违法违规行为,有效打击了回流药,充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所有参与集采的药品必须具备药品追溯码,不仅为担忧“低价等于低质”的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更通过技术手段构建了“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集采药品闭环管理体系。
另一方面,“带码结算”助力医保基金精准监管。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利用药品追溯码排查重复报销情况,对46家定点医药机构进行公开问询,并指导机构开展自查自纠,有力保障了医保基金安全。据《国家医疗保障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2024年全国累计追回医保基金275亿元,查实欺诈骗保机构2008家,联合公安机关侦办医保案件3018起,有效推动了基金监管从传统“人防”向“技防”转型,显著提升了我国药品数字化监管水平,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
伴随药品追溯码在药品采购、医保及工伤保险等领域持续推进,我国药品追溯体系迎来全面升级,彰显了国家通过数字化手段筑牢药品安全防线的决心,为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不过,我国在用药安全方面依然存在短板弱项。例如,仿制药上市前监管较为严格,上市后存在多头管理、协同不足的问题,若企业对原料药和辅料、包装材料来源、生产工艺、生产场地等关键要素进行变更,很容易导致监管出现盲区。对于创新药、仿制药、孤儿药等不同类型药品,尚未形成精细分类与分级管理的科学体系。对具有较高临床风险的特殊药品,监管设计仍显粗放,这类药物剂量或血药浓度发生微小变化即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严重不良反应,贸然进行临床厂牌与规格替换存在较大风险。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德国波恩发布“全球患者安全挑战——用药安全”,旨在未来几年内将所有国家严重的、可避免的药物相关伤害减少50%。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并探索实践。例如,欧盟通过《反伪造药品指令》,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欧洲药品验证系统,各成员国国家系统与中央数据库对接,形成一体化网络。又如,在高风险药物窄治疗指数药物(NTIDs)管理方面,芬兰构建了NTIDs全流程监管体系,通过“立法约束+分类管控”双重机制保障用药安全,以负面清单形式明确禁止华法林、强心苷等NTIDs的临床替代,从源头上杜绝替换风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我国需持续完善药品追溯体系,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配备。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确保药品追溯体系建设有法可依。逐步构建药品研发、生产、物流、交易、使用、报销、监管等全流程追溯信息链,实现逐级传递、环环相扣,有效防范假劣药品流入市场。加强特殊药品全周期精细化管理,将特殊药品列入国家风险药物分类,因其具有显著的依赖性、毒性或医疗风险,极有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需指导医疗从业人员识别和评估用药风险,并将监测结果定期反馈给监管部门,形成“风险识别—过程管控—结果反馈”的闭环监管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