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7月10日电(记者许雄)巍巍太行,亿万年雄峙天地间,默默俯瞰中州大地的沧桑巨变;英雄儿女,五千载薪火相传,用热血与赤诚谱写民族的悲喜兴衰。
88年前,卢沟桥畔一声枪响,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由此揭幕。以太行山区为肇始的敌后战场,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正面战场一道,共同支撑起中华民族永不弯折的脊梁。然而,以敌后根据地有限的资源禀赋,要支撑起敌后抗战何其不易。八路军究竟凭借什么,唤醒了沉睡的山乡,凝聚起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进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的两处八路军总部旧址,试图在岁月留痕中探寻这一历史课题的朴素答案。
良好作风:八路军在太行扎根的基石
八路军的优良作风,是初到山西时与人民群众迅速拉近情感距离的关键。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曾在太行山区辗转多地。时至今日,在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仍流传着许多军民鱼水情的故事。
“八路军驻进村里,说话总是和和气气,还主动帮老乡挑水、打扫院子,给大伙儿讲抗日救国的道理。一下子就打消了我们心里‘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老观念。当时我就想,能跟这样的队伍在一起准没错,随后就报名参加了八路军。那时候啊,参加八路军是真光荣!”武乡籍八路军老战士李金水回忆起参军往事,眼中仍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八路军在砖壁村时,专门发布过‘树叶训令’和‘野菜训令’。‘树叶训令’规定不许在村里榆树上摘榆钱,‘野菜训令’要求战士们不准在村庄周围五里内挖野菜,要把近处方便采摘的野菜留给群众。”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纪念馆讲解员肖建廷说。
在砖壁村,记者见到了朱德总司令当年居住的房屋。令人动容的是,这间屋子位于院落南侧,更像一间普通门房。肖建廷解释:“当地有句俗话‘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但朱老总坚持住在这里,把采光最好、最舒适的正房留给了房东。”
“过去没公路的时候,砖壁村三面环深沟、一面靠大山,地理条件十分隐蔽。八路军把总部设在这里,是经过细致调研的。可1939年总部刚到这儿,就遇上了大旱。虽然战士们挖了不少水窖,却因为雨水太少没存下多少水。测算后发现,再驻扎下去老百姓就该缺水了。为了不跟老乡争水吃,八路军总部毅然决定转移。”肖建廷感慨道,“为老百姓做一两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处处把老百姓放在心上。这样的军队要抗日杀敌,老百姓怎能不倾尽全力支持?”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第一代讲解员崔韶光深有感触:“八路军爱民如父,老百姓才会爱兵如子。正是这份穿透岁月的良好作风,让八路军初到山西就稳稳扎下根来,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筑牢了民心根基。”
精细工作:凝聚抗战合力的密码
八路军总部从砖壁村转移后,来到了不远处的王家峪村。这里地处沟底,饮水虽相对方便,但若被敌人发现,就可能需要进行艰苦的阻击战掩护总部转移。
“面对装备精良的强敌,光靠摇旗呐喊喊不出胜利,必须靠实实在在的行动。共产党八路军不仅做对了事,更把工作做到了细致入微,才凝聚起抗战的强大合力。”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纪念馆讲解员史肖楠说。
史肖楠以妇救会的发展为例,讲述了党的群众工作智慧。当时党首先集中培训妇女中的先进分子,再派她们到各村开展工作,同时培养更多基层妇女干部。靠着这种“滚雪球”式的方法,妇女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在抗战中撑起了“半边天”。
除了妇救会,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等各类抗日救亡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深深扎根根据地,将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资源充分调动起来。
“当时不足14万人的武乡县,有9万多人加入各类抗日组织,1.46万人参加八路军,捐献军粮近240万担,妇女们缝制的军鞋超过49万双。”史肖楠动容地说,“这一组组数字,正是人民战争最生动的注脚。”
铭记历史: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
“优良作风是八路军在敌后的立身之本,正是这种区别于旧军队的独特品格,赢得了群众的真心信任,才得以完成旧军队无法完成的使命,开辟出敌后抗战的新天地。”山西太行干部学院特聘教授郝雪廷说。
“这段历史同样启示我们: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轻轻松松实现,必须勇于进行符合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付出艰巨而具体的努力。”原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二级研究员田酉如说,正因为共产党八路军在通盘谋划全局的同时,把每项工作都做细做实,才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效,赢得了敌后战场一个又一个胜利。
崔韶光的话语饱含深情:“我们更要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八路军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这,就是永不褪色的人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