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江苏省苏州市金鸡湖畔,国际精英创业周再次吸引国际精英、全球创客积极参与、激荡智慧,共同奏响科技创新与人才交流的交响曲。
作为苏州重点打造的招才引智品牌活动,国际精英创业周自2009年成功举办后从未间断,至今已举办17届,已把“人才”“科创”等关键词,镌刻进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历程。
7月10日,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国际精英创业周正式开幕。苏州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进、高质量项目落地、高水平成果转化”,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加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苏州加快打造全球科创新高地增添新动能、注入新活力。
汇聚全球英才引育发展“生力军”
10余年来,国际精英创业周已吸引4万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携带3.5万多个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对接,多名创业者因参与国际精英创业周而选择将企业落户苏州。在苏州这片发展热土上,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为行业佼佼者。如2012年落户苏州的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全国少数研发和量产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的公司;2016年成立的苏州亚盛药业有限公司已成为全球知名的细胞凋亡通路新药研发企业。
苏州聚焦人才友好,将苏州的求才之心、爱才之情广为传递。彰显人才礼遇,为苏州市顶尖人才、重大创新团队、苏州青年科学家颁证,发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2024年度“最具成长潜力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名单;助力人才发展,发布苏州市“百亿人才基金”“重大产业发展基金”,设立苏州市李政道教育和科学基金会,揭牌成立“江苏省纳米新材料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政策触达率、知晓率和兑现率,本届创业周期间,苏州市委人才办发布3个“AI+”服务平台:一是推出全流程智能招聘平台,助力人才便捷找工作;二是推出人才政策智能匹配平台,助力人才精准查政策;三是推出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助力人才快速享服务。
连续13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连续5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目前,苏州全市人才总量达40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5万人,人才核心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全省前列,留学回国人员超6.7万人,不断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根基。
聚焦前沿赛道打造创业“蓄水池”
聚焦产业赛道、建设高能级引才聚智平台,是苏州面向全球集聚人才科创项目的重要渠道。本次大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光子及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及仪器仪表、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新材料、具身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领域,多个前沿成果转化对接和赛事项目集中推出,为高质量项目落地引路护航。
其中,“赢在苏州·创赢未来”国际创客大赛今年征集项目1479个,海外项目占比近70%,依托苏州人才壹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国有母基金,引导子基金投向大赛优质项目;“赢在苏州”2025第二届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吸引超3200个项目报名,海外项目近50%;长三角国创中心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项目负责人有机会获聘国创中心“项目经理”、获得“拨投结合”项目经费支持和赋能服务;苏州还面向全球发布45项“揭榜挂帅”关键技术需求清单,总投入金额达54.12亿元,面向全球寻求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协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按揭榜金额的50%给予揭榜成功项目最高1000万元支持。
大会现场组织高校技术转移转化成果对接展,聚焦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高质量发展成果,设置区域技转中心展区、校企联合展区、科技成果超市展区等展区,开展12场路演活动,组织1000余家企业进场观展、现场洽谈、促成合作,同时面向全市中学生、大学生等学生群体开放参观,培育下一代创新力量。大会现场还设置了优秀青年设计师设计展,苏州市相城区联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及全国61所知名设计院校,共同举办2025全国青年设计师大赛,选育设计创新人才。
共促成果转化打造产业“新引擎”
“政府搭台、人才唱戏、企业参与、多方互动”,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技术转化与人才招引相融合,苏州持续打造产、学、研、资、介协同发展生态,将大会和赛事成果转化为具有长久造血能力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生态圈。
苏州全力建设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大会现场聘任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首批技术经理人;发布10项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成果转化重大案例,合作总金额超3亿元。大会还发布了SOTT(苏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高校布点图、技转工作指引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力争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系统构建独具特色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以来,苏州全市校企联合攻关项目1691项、总投入35.7亿元;高校向企业转让或许可专利1625件;高校在苏孵化企业1085家,注册资金91.9亿元。
创新探索来自持续多年的生态圈耕耘。苏州已累计与260多家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实现C9联盟高校全覆盖;高水平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集聚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等中国科学院载体机构34家;围绕研发、中试、产业化等关键环节,打造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苏州超算中心、核酸药物技术创新平台等一批公共技术平台;2024年开始,创新开展外资及中国港澳台企业创新专项计划,推动全市1.4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目前建有率超84%。
苏州已集聚3000只基金、资金管理规模超1万亿元,建立“科创指数”评价体系,推出“科创指数贷”融资模式。大会现场发布了“2025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成果”和“2025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提名成果”,全面反映苏州科技发展的“硬核成就”,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强化服务支撑涵养发展“生态圈”
吸引人才集聚,是苏州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理念,打造人才集聚平台和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的持续实践。
“请进来”,苏州出台实施“1+8”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政策体系,推出青年人才新政、AI人才9条措施;连续17年实施苏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今年首次设立“海外、未落户”专项,探索龙头企业“举荐制”。
“走出去”,苏州开展项目离岸孵化和人才“飞地”培育,建成全球创客育成中心、苏州人才工作海外合作组织;连续15年举办“赢在苏州·创赢未来”国际创客大赛,吸引超1.3万个项目报名参赛,办赛足迹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构建起招才引智全球“一张网”。
留住人才、培育人才,更需“深度”与“温度”。苏州打造41家市级以上留创园,其中国家级留创园4家、占全省的2/5;通过设立分层分类体系,优化政策服务组合,强化综合运营管理,近5年市县两级共发放留创园工作奖励补贴1095万元;2002年,成立苏州市留学人才协会,支持推动留学人才与苏州发展、企业需求紧密衔接;联合中国建设银行苏州分行推出“留创贷”,已为1476家留创企业发放贷款42.9亿元;支持苏州银行建立留学回国人员线上专区,设置四大模块12项生活服务。
近日,苏州与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达成合作意向,进一步加强国际青年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更多高层次人才项目来苏州转化落地。双方将在国际人才交流、项目引进落地、青年人才联合培养、资源共享与品牌共建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推动设立“国际青年科学家苏州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面向未来,苏州将加快布局建设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壮大创新企业集群、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集聚一流创新创业人才,营造一流人才环境和创新生态,让科创浪潮如江河奔涌,日新日进,为苏州加快打造全球科创新高地注入不竭动能。
数据来源:中共苏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