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13000余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06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7406件,国家级研发机构32家……位于上海闵行的“大零号湾”正以蓬勃之势成为上海科创“新地标”。
科创的繁荣,离不开阳光雨露般的生态滋养,而金融服务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大零号湾”金融港已投入运营,融资服务中心挂牌启用,26家金融机构集中入驻,包括银行、投资机构、券商等,共同构建起“投、贷、保、扶”联动的金融服务生态。近期,记者走进“大零号湾”,看科技金融新生态如何驱动产业创新发展。
“贴地飞行”看懂看透科技企业
以往银行传统的放贷逻辑很简单,看企业财务报表或者抵押品充足就可以了。而在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众多初创期的科创企业还在经历漫长的研发周期,有的还在推动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这些“小企业”在发展初期普遍面临研发投入高、资金短缺等问题,没有显而易见的财务报表,更没有抵押品,银行如何赋能这类“早小硬”科技企业?
现如今的科技,已经可以让银行服务触手可及,但有很多科技企业尤其是处于孵化期、初创期的企业却还是面临“融资难”,信息不对称、银行对科技企业“看不透”是“不敢贷”的因素之一。
作为上海银行大零号湾科技支行负责人,在这片创新澎湃的策源地,如何“投早投小”是陈溢要重点回答的问题。在“大零号湾”园区,陈溢经常要干的活是“扫楼”,一家一家企业去跑。不是科技不够发达,而是这里的科技金融服务更需要这种面对面形式的“破冰”,同时这种互动也让银企之间加深了解。
“现在扫楼不像以前我们做的扫楼,一栋楼从下面到上面一个个进去发名片。我们不但服务企业,给它做信贷服务、结算服务,我们还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包括和投资机构、券商、律师事务所都会建立比较完善的金融生态圈,去全方位地服务科创企业。”陈溢说。
一家家实地跑企业肯定比在银行网点里“吹空调”辛苦得多,也更耗精力,但是与科技企业的沟通与信任也比电话和微信更有效更直接。
“对科创企业发展而言,它的金融服务特征和大企业或者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希望银行能和创业企业更紧密地零距离接触,真正地去理解看懂这些科创企业,然后在这些科创企业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更好地去定制化服务到科创企业。”上海零号湾创业投资公司总经理张志刚说,在大零号湾,银行的服务模式和其他地方不能一样,只有和企业创始团队“混熟”,才可能真正理解企业创新的潜力和价值。
传统的风险评估方式对科创企业已基本失效,要服务好这些企业,就必须深入理解它们。上海银行闵行支行行长张俊指出:“科技金融服务要贴地飞行,大零号湾地处两所著名高校,人才创新资源非常集聚,怎么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出来,还是需要很多的资源来一起服务的。”
企业在研发产品,银行也在“研发”企业
氦星光联是一家研发低空卫星激光通信模块的初创企业,其产品作为核心部件已经批量用于中国的“星链”——千帆星座,通过构建卫星之间,以及卫星与地面之间的无线激光通信网,为未来的6G通信组网打基础。
公司创始人谭俊说:上海银行很早就看懂了公司技术创新的价值,及时提供贷款,避免了创始团队早期融资股权稀释。“股权的资金使用成本是非常高的,上海银行应该算是给我们支持力度是最高的银行,不占我们的股权,我们只要按照规定付贷款利息就可以了,如果当初没有上海银行的信用贷款背书,说实话其他银行也不敢‘重仓’我们,因为大都看不懂我们。”
现在氦星光联的办公地已经是第四次搬家了,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实验室所需要的空间越来越大。张俊清楚地了解这些信息,他告诉我们,随着企业后续的商业应用递进递增,搬家频率会很快,这些都是科技企业的发展特征。在“大零号湾”的企业资产都相对轻量化,但从实验室第一个产品到商业化批量生产,迈过中间那个环节,这个过程也会非常快,像氦星光联在外省已经有生产基地了。
张俊观察到,这是中国大环境使然,产业链配套很完整,现在的创新创业生态,从学校的成果转换到最终成形,比原来想象要快,因此银行的科技金融服务,如果在企业前端的早期不去发现,那就晚了。
上海芯绒科技则是一家专注于高端传感器研发的企业,2023年6月成立于“大零号湾”,其产品主要应用于航空、半导体、石油开采等领域。
据悉,2024年10月芯绒科技处于A轮融资期间时,首次向上海银行申请贷款,基于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产品的市场口碑、在手订单情况等,上海银行为其发放贷款。在此基础上,通过银企互动交流,上海银行还为企业对接外部风投基金、下游潜在客户等提供服务。目前,根据该企业的最新订单进展,上海银行拟在三季度上旬启动第二轮贷款投放,进一步加深与企业的合作紧密度。
“向早向小向硬科技”,张俊把这种初创企业“0到1”的早期阶段称为“0到0.5阶段”,这个阶段的企业迫切需要银行的科技金融服务。“我们是明白贷款存在一定损失率的,但我们必须先踏进这扇门,踏进去以后,才能和企业感同身受。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在研发产品,我们也在‘研发’企业。但我们是商业银行也需要风险收益的平衡,所以我们在服务企业的过程里,有进有退,不断在总结,我们看企业如果在这些过程当中攻坚克难,一个个坎过去了,我们对它的互信程度逐渐加大。”张俊说。
金融与科创的生态协同,不仅为科创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也为银行业自身的转型发展开辟了新空间。期待在生态协同赋能下,更多科技成果在“大零号湾”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