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大模型等新技术正与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深度融合。7月10日下午,2025贝壳财经年会“智能网联汽车如何重构新生态”论坛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战静静发表《智在人为——汽车产业未来趋势和发展机遇》主旨演讲,她明确指出,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上,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营销管理、售后服务,随着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的深化应用,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都在迅速提升。
战静静介绍了中汽学会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战略研究成果以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部分重要研究内容,展望未来汽车产业发展。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战静静。
中国引领全球电动化转型
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达到1758.5万辆,但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渗透率分布并不均衡。“这种不均衡是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各国都在积极部署自身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但目前中国的发展步伐最为迅速,并且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对全球起到了引领作用。”战静静说,中国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关键技术方面的不断突破。
中国量产纯电动汽车平均续航里程达到460km以上,整车能耗、智能化应用等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出多种构型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主流车型综合油耗普遍在2L/100km以下,整车性能全球领先。燃料电池商用车的整车氢耗、续驶里程、冷启动温度等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燃料电池系统功率、驱动电机功率密度、新型全线控智能底盘研发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此外,中国也在充电设施、加氢站、5G网络建设和路侧智能单元部署方面全面发力,形成了支持智能汽车发展的良好生态基础。
智能化、网联化对加速赋能电动化转型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在高级别自动驾驶方面,我国正处于由测试示范向商业化探索的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目前我国各地已开放测试道路超过32000公里,发放测试牌照超过7700张,测试里程超过1.2亿公里,L3级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陆续启动。
AI大模型重构汽车技术体系
自去年起,“大模型上车”成为热点话题。战静静指出,大模型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泛化能力为汽车行业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加速推动汽车产业数字化和产品智能化升级。
对于智能驾驶,高级别自动驾驶,AI将重点从两个方面赋能:一是更智能的决策力,需兼具快速决断和谨慎预测,重点探索端到端大模型与世界模型、视觉语言模型(VLM)、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等的融合应用。二是更类人的学习力,利用“自监督筑基+强化学习调优”训练范式支持模型持续迭代,实现模型开发从“规则+数据”驱动向“知识”驱动转型。
对于智能座舱,将由传统“执行式”语音助手升级为“陪伴式”多模态智能管家。提供更精准帮助和更情感化的互动体验,支持“感知智能”的多模态交互技术、支持 “认知智能” 的多模态大模型、支持“生态互联”的AI操作系统将成为重点攻关方向。
即使大众不太了解的智能底盘领域,变化也在发生。伴随电驱动技术升级,底盘也迎来从传统底盘、电动底盘向智能底盘的技术变革,成为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融合载体。同时,AI技术也会让动力电池成为集实时感知、动态响应、自主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能量转化与存储系统。
智能网联和AI技术,正在重塑大众所使用的未来汽车,同时也将全面赋能汽车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研发、生产、服务等各环节智能化水平。
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占比将超50%
战静静还介绍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对智能新能源汽车前景的展望。相关研究表明,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超50%。纯电动汽车将实现底盘平台化、动力系统集成化、能量管理和热管理一体化;插电混动车型将重点开发专用发动机和高性价比机电耦合系统等。
目前,相对小众、主要用于城市大巴示范的燃料电池汽车,预计到2035年完成百万辆级的商业化示范与市场推广目标。
2035年,传统乘用车将全面实现“混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百万辆商业化示范与市场推广,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将广泛应用。
通过智能化与网联化充分融合的技术发展路线,以车载计算基础平台、智能终端基础平台、云控基础平台、高精动态地图基础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平台五大平台为载体,将推动形成车路云一体化协同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方案落地。
在2000余名专家的参与支持下,路线图3.0修订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主要围绕技术现状、指标体系、创新需求、发展瓶颈等关键研究板块。中英文版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今年10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