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7月11日电(邓侃) 伴随北外滩传来一声汽笛长鸣,7月11日, 2025年中国航海日上海主题活动启动仪式、2025北外滩航运高质量发展大会在上海虹口拉开帷幕。活动现场发布的“2025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显示,上海紧随新加坡、伦敦之后,连续六年位居国际航运中心第三名,“中国方阵”整体稳中有进,在前20名中占据7席,展现出中国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迈进的坚实步伐。
上海市副市长张小宏在活动上表示,今年中国航海日的主题是“绿色航海向新图强”,充分体现了航运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前进方向;面向未来,上海将更加坚定地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培育航运新质生产力,奋力推动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加速迈进。
稳中有变,“数字标尺”洞察全球航运中心发展格局
作为全球港航业的“风向标”与“晴雨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波罗的海交易所联合编制,自2014年首发以来,已连续发布12年。该指数从港口条件、航运服务、综合环境三大维度切入,旨在全面评估国际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在业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标准、世界应用”示范效应日益凸显。
指数结果显示,2025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20位依次为新加坡、伦敦、上海、香港、迪拜、鹿特丹、宁波舟山、雅典-比雷埃夫斯、汉堡、纽约-新泽西、休斯敦、广州、青岛、东京、釜山、安特卫普-布鲁日、深圳、天津、洛杉矶、温哥华。
“十四五”期间,“中国方阵”表现尤为亮眼。其中,上海连续六年稳居全球第三,与前两席的分值差距持续收窄,其中上海与伦敦的分差由2021年的0.38分收窄至2025年的0.01分,追赶势头强劲。除上海、香港巩固全球三、四位优势外,宁波舟山、广州、青岛、天津等国内航运枢纽排名也稳中有升,呈现出“头部有突破、腰部齐进步”的发展态势,共同推动中国航运业整体竞争力实现跃升。
“指数研发团队提出了‘韧性、绿色、智慧’的可持续研究框架,不仅是指数研究体系的进化,更是全球港航业转型的共识。”中国经济信息社指数中心主任、新华指数研究院负责人曹占忠表示,在绿色维度,指数深度剖析全球绿色航运走廊建设进展;在韧性层面,以全球系统重要性港口为切入点,并从网络中枢性、物流竞争力、港城协同度、物资保障等维度进行剖析;在智慧领域,构建新一代港口智慧成熟度模型,用以评估港口在设施、运营、服务潜力等方面的智慧化进程。
现场,聚焦上海航运业多维度发展,一批重磅成果密集发布——上海地区水上新技术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正式推出,旨在促进船舶技术规范、政策制定与科研开发、工程应用间的协同联动;《长江口和长江上海段航行安全指南》迎来发布,将为进出长江口、长江上海段的船舶“保驾护航”;由航海家翟墨领衔的“2025环航南极洲”极地环保航海公益活动航行计划同步启动,计划于8月29日从上海启航,展开为期约365天、总航程约30000海里的航行,串联起环保、科考、探险、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
五载破浪启新程,北外滩产业能级持续跃升
地处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处,北外滩与外滩、陆家嘴共同构成上海“黄金三角”。自2020年启动新一轮开发建设以来,北外滩依托“航运+金融”双轮驱动,产业能级显著提升。目前,区域内已汇聚4700余家航运企业、2100余家金融企业,资产管理规模超8万亿元。
五年来,北外滩锚定产业链高端环节和服务链高价值领域,大力实施总部增能计划。截至2024年底,全球排名前50的班轮运输企业中17家在北外滩设立跨国地区总部、分公司或代表处,汇集了跨国地区总部与民营总部企业12家、航运功能性机构近40家,产业链结构不断优化。现场,多家跨国企业中国总部完成签约,未来将落户北外滩,进一步助力打造辐射力强劲的“总部经济港”。
此外,高端航运服务业正日益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软实力和关键性指标。指数显示,新加坡和伦敦在航运服务领域的领先优势依然显著;但在国内主要航运中心中,仅有上海和香港的航运服务排名与总体排名较为一致,其余城市该项排名均低于总体排名,显示出中国港口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落差”。
为加速补齐“短板”,近年来,北外滩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航运资源优势,在航运服务领域落地了一系列全国“首单首创”——在航运金融领域,中国首个航运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近两年来运行平稳;在海事仲裁领域,全国首例涉外、首例双方境外当事人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均以上海为仲裁地、虹口北外滩为开庭地作出裁决。
站在“十五五”新起点,《北外滩航运高能级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于现场正式启动,面向全球航运机构、企业及专家公开征集发展建议。该规划聚焦绿色智能船舶、高端航运服务、国际规则衔接等关键领域,旨在广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科学谋划未来五年航运产业发展路径,全面强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承载区功能。
现场,虹口区联合上海海事局代表共同为“北外滩国际海员实训基地”揭牌。据悉,该基地将积极整合国际知名船管公司、海事高校、职业技能学校等各方资源,强化船员实操培训,致力于打造“高级航运人才的摇篮”,为夯实“航运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向“新”逐“绿”,多方共话航运业破局路径
当前,全球航运业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碳减排进程持续提速、绿色技术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数据工具全面渗透港航业各环节,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福利待遇不断优化,共同形塑了世界级航运中心竞争力的新内涵。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翟东升指出,航运与贸易息息相关,近年来的贸易摩擦暴露出关键供应链的脆弱性,也为中国把握关键环节提供了战略机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出海”进程中应注意避开“暗礁”,如反向套息交易的堰塞湖风险,进一步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意识。
“我们正见证着全球航运中心的持续演变,不仅体现为处理日益增长的贸易量,更在于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波罗的海交易所亚洲区负责人Cheong Jin Yu(张竞优)表示,在此过程中,港口、服务供应商、技术合作伙伴、政府以及国际机构间的跨领域合作,对于构建完整产业链、推动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在航运业绿色化浪潮中,据MSC地中海航运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朱竞介绍,在中国,MSC已成为岸电技术的最大用户之一, 有效减少了船舶靠港期间的碳排放,对于推动绿色航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公司在船队更新方面正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全方位优化船舶性能。“我们借助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施数据驱动的船舶管理系统,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朱竞补充道。
“‘转型’是一个关键词,它意味着需要平衡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需求,而海运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采用替代燃料建造新船、电池和电气化改造等是重要手段,这既是业界创新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引领海运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方向。”克拉克森研究公司董事、总经理史蒂夫·戈登表示。
人工智能则是决定航运业发展“高度”的另一关键因素,日益渗透进船舶操作、港口管理、安全合规、能效提升等各个环节,成为驱动航运业智慧化转型加速的“新引擎”。数据显示,2024年海事AI市场规模飙升至41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三倍。
指数结果显示,AI的成功应用不仅依赖技术创新,更需要生态系统提供支持。其中,中小企业能够凭借敏捷性在细分领域取得突破,大型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推动规模化应用,船级社和监管机构树立必要的标准与规范,这种多方协作的模式正是航运业应对数据治理、网络安全和伦理风险等系统性挑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