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7月10日起发行15亿元熊猫债,今年以来熊猫债的发行规模突破1000亿元。
证券时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7月10日,今年以来全市场合计发行61只熊猫债,合计发行规模为101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减少。不过,今年以来,外商独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行占比有所提升,中国债券市场对境外融资者的吸引力逐渐增强。
发行规模超1000亿元
7月9日,亚投行发布公告称,经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中市协注(2025)RB2号文件批准,亚投行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25年第一期人民币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债券通)”。本期债券发行时间为7月10日,初始发行金额为15亿元,发行金额上限为20亿元。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按照亚投行此次初始发行金额15亿元计算,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全市场合计发行61只熊猫债,合计发行规模达1012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150亿元发行规模相比,今年以来的发行规模减少了138亿元。
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今年以来,熊猫债发行利率普遍较低。比如,拜耳公司发行了2只规模均为10亿元的熊猫债,其中,3年期熊猫债的票面利率为1.98%,5年期熊猫债的票面利率为2.23%。
熊猫债是指境外机构在我国境内市场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自2005年亚洲开发银行发行首期熊猫债以来,熊猫债市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2016年以来,熊猫债市场迎来了快速扩容,每年发行规模均不低于500亿元,尤其是2022年到2024年间的发行迭创新高,反映出熊猫债对境外机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据中证鹏元统计,历史上发行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年份,具体有2016年的1300亿元,2021年的1064.5亿元、2023年的1544.5亿元以及2024年的1948亿元。
中国债券市场的吸引力逐渐增强
熊猫债发行主体包括国际开发机构、外国政府类机构、境外金融企业和境外非金融企业。据中证鹏元统计,截至2025年5月底,共有6家国际开发机构,包括非洲进出口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共有韩国、菲律宾、加拿大、葡萄牙、匈牙利、埃及等8个国家政府机构;境外金融机构主要有外资银行、外企财务子公司、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等类型,共有34家机构;境外非金融企业主要包括外资企业和境外中资非金融企业等,共有71家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外商独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行占比有所提升。数据显示,外商独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今年以来合计发行了14只熊猫债,合计发行规模为180亿元,占比17.79%。而2024年外商独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合计发行了19只熊猫债,合计发行规模318亿元,占比16.32%。
对于近年来熊猫债持续扩容的原因,中金公司认为,2022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境外机构境内发行债券资金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境外机构境内发行债券募集资金可汇往境外,自此熊猫债募集资金转出境外无限制,资金用途更灵活。该政策大大提升了熊猫债企业募集资金使用的便利性,叠加2023年以来国内的低利率市场背景,熊猫债市场快速扩容。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多家机构预计,熊猫债市场仍将迎来较快的发展。中证鹏元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利差的倒挂,熊猫债融资成本优势凸显,以及熊猫债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熊猫债市场迎来了大扩容,考虑到目前熊猫债融资成本优势仍然明显,一方面中国国内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且欧美发达国家利率仍处于高点,中国与欧美的利差倒挂仍然存在,熊猫债市场仍将会迎来发展的机遇期。
另一方面,熊猫债将会继续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支点。熊猫债市场的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形成双向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