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在沪举行的上海市营商环境“媒体观察员”机制共建项目——大咖聊营商(2025)系列主题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忠发表了题为“完善营商环境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壮大”的演讲,深入探讨了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我国如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李忠指出,当前全球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形势严峻,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日益凸显。她提到,2024年全球气温创下历史新高,比工业化前提高了1.5摄氏度,而2025年的气温预计还将更高。尽管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但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提出碳中和目标的经济体已覆盖全球88%的碳排放量、85%的人口和90%的GDP,碳中和已成为全球技术创新、产业变革和金融投资的重要焦点。
她强调:“绿色低碳技术产业的发展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在中国,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
李忠指出,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到二十大强调的“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中国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2024年,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总装机容量提前6年实现了2030年的目标,达到12.06亿千瓦。”
李忠认为:“这些成就表明,中国在绿色低碳产业领域已经奠定了显著的优势。”
然而,李忠也指出,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国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她强调,完善营商环境是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她引用去年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指出,该文件明确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这些要求与营商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需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来实现。李忠认为。
李忠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首先要健全适合国情的碳市场机制。她指出,中国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将碳排放配额从电力行业逐步扩大到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将碳市场的覆盖范围从40%提高到60%以上。她还提到,上海作为全国碳市场交易的重要平台,可以在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强化碳金融创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李忠说:“碳市场的完善将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市场机制保障。”
同时,她建议要深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李忠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李忠认为,通过市场化交易,不仅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还可以引导产业优化升级。以长三角一体化为例,跨区域的排污权交易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她说:“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双碳战略推进要强化法治保障。
李忠说,近年来中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能源法》已经颁布实施,《可再生能源法》、《节能法》正在修订中,《生态环境法典》正在编制中。“完善的法律体系将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中国需要在能源和绿色低碳标准上掌握更多话语权,发挥国家战略规划的导向作用。法律和标准的完善将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明确的规则和方向。”
尽管地缘竞争加剧,但双碳战略仍要加强国际化合作。
李忠强调,中国需要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衔接互认,推动绿色低碳标准与国际接轨,需要在制度设计上高度对接国际标准,以应对国际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挑战。
李忠说:“国际合作将为中国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此次论坛由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报业集团指导,界面新闻主办。作为上海市营商环境“媒体观察员”机制的共建项目之一,大咖聊营商(2025)系列主题论坛以“产业新征程营商再升级”为主题,汇聚了众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共同探讨上海营商环境的优化路径与产业发展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