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金融科技相关企业年度营收规模破500亿元”“每年管理近5万亿元的消费贷款”……金融重镇重庆,秀出了金融科技硬核家底。
7月10日,“AI领创企业重庆行暨西部金融中心之夜”活动在重庆两江新区举行,会上介绍,依托消费金融基础,重庆正在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已链接132家金融机构、309家高科技公司与140家大数据公司;同时,重庆也在推进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双中心”建设,吸引一批AI领创企业落地合作、AIC基金等重大项目平台加速聚能。
一条具有重庆辨识度的“金融+科技”融合发展之路,正在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注入动力。
万亿级消费金融产业链
重庆,这座兼具工业基因与码头文化的城市,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赛道上,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突围路径。
会上,重庆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陈新武表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的重大使命。近年来,重庆着力提升金融集聚辐射、数智创新、开放引领、风险防控等能力,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数据是最直观的注脚,陈新武介绍,重庆结合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产业、金融、科技深度融合,依托消费金融产业基础和先发优势,已链接全国132家金融机构、309家高科技公司和140家大数据公司,吸引了一大批AI领创企业落地合作。
而金融科技相关企业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年度营业收入规模突破500亿元大关,自“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8%以上。
基于消费金融领域的产业基础,重庆在推动人工智能与金融深度融合上同样取得实质性突破。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活动现场发布了《重庆金融行业AI创新应用场景能力清单和机会清单》,据介绍,重庆金融监管局充分放大金融对科技的链接作用和集聚效应,依托3家法人消费金融公司,每年管理近5万亿元的消费贷款,累计服务客户5.17亿户,而这,也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企业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市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二级巡视员王劲表示,重庆金融监管局联合多部门推动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协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聚焦“贷、保、投”三方面,推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22条”举措、支持专精特新企业“13条”措施等一揽子政策,以及高新企业研发中断保险、中试综合保险、人工智能产品质量安全保险等产品,为科技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何以成为消费金融新高地
重庆的金融科技家底,离不开厚实的消费金融实力。
截至目前,重庆已构建形成涵盖“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网络小贷”等多元结构,超80家消费金融供给主体齐头并进、互相补足的多层次消费金融体系。
其中,有蚂蚁消金、马上消金、小米消金3家消费金融公司,对应注册资本、机构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位,3家消金公司合计贷款规模占全国同业的29.1%,居全国首位。
同时,重庆拥有37家网络小贷机构,包括蚂蚁、百度、美团、京东、滴滴、携程、苏宁等行业头部企业所设立的网络小贷机构,其中,有7家网络小贷机构注册资本超过50亿元。
重庆消费金融的崛起,也并非偶然。在消费金融行业,有这样一种共识:消费金融数字创新能力如何,对于一座城市的消费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活动现场,火山引擎、蚂蚁消金、蚂蚁数科、深擎科技等企业,分享了各自在AI领域的探索和实践。
蚂蚁消金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官林嘉南就提到了AI技术在金融风控垂直领域的最新探索。据介绍,蚂蚁消金旗下的花呗,已覆盖超4亿用户、4000万商家,服务对象涵盖众多新市民与蓝领群体。值得一提的是,针对30岁以下年轻群体普惠服务难题,蚂蚁消金依托新一代智能实时交互式风控系统,创新推出“小红花”额度互动功能。
这一功能通过首创的“证书提额”模式,将职业证书、技能证明等1000余种碎片化信息转化为精准的信用评估依据。数据显示,目前,超6000万用户使用该功能,近70%用户可获得实时提额,人均提额1100元,且提交材料用户风险仅为整体一半,其有效性与价值,正在逐一体现。
业内人士认为,“小红花”系统是面向未来十年的一次重要创新升级,额度可互动,意味着蚂蚁消金在为用户管好油门刹车的同时,把方向盘交给用户,用创新的方式推动金融健康。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活动期间,近百家金融机构、学术机构和AI科创企业代表签署了落地合作协议,横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项目实训等多个方面,签约金额累计超过300亿元。
接下来,重庆还将深入探索“金融+科技”特色发展模式,持续推动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金融数字化、智慧化转型,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汇聚智慧和力量。
业内人士认为,消费金融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梯队,是重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一大优势,也是一个突破口。未来,如果能进一步扩大优势、补足短板,重庆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目标定能加快实现。
北京商报记者刘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