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自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设立服务与养老再贷款”以来,各商业银行积极履责,助推总额5000亿元该贷款加速落地。
多地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项目获得资金支持,消费重点领域得到金融助力;多省养老产业也获得更多金融资源,为提振消费与激活银发经济注入强大动能,获相关企业及社会各界好评。
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是我国金融支持结构性扩内需的一项创新政策工具,相比传统拉动内需的货币政策,其在机制和导向上呈现诸多创新:一是通过央行再贷款撬动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实现资金“直达实体”。再贷款是低成本政策性融资支持方式,能以低利率向银行提供中长期流动性,引导银行向服务消费、养老等特定领域精准发力,体现“定向+结构”调控效能。二是聚焦特定领域消费支持,助力服务消费结构转型。此次再贷款重点支持的服务消费领域具有就业带动强、覆盖人群广等特点,既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又能弥补耐用消费和房地产消费增速放缓带来的内需缺口。央行对银行贷款给予100%“报销”,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激发银行参与积极性,同时加大对服务消费与养老消费支持,可促使我国服务消费与养老消费在数量上快速增长,质量上不断提升。
然而,我国在服务消费与养老产业领域仍有不少短板:高端化、专业化供给不足,家庭化与人口集聚消费受限,城乡差距悬殊,养老服务设施短缺且不匹配,老年数字技能不足和反诈能力弱等,需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来弥补。
因此,银行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将信贷触角延伸至消费服务与养老领域是迈向广阔商业蓝海的明智之举,有助于拓展业务、提升资产质量、提高效益。但银行应客观看待这两个领域的贷款,它们存在盈利模式不成熟、风险分散且难以量化等问题。支持不当易产生信用风险。这两个产业的信贷并非能躺着赚钱,更不是遍地“黄金”,其中有不少“坑”要跳过。因此,银行在发放服务消费与养老贷款时应坚持业务拓展与风险防范并重原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避免“一硬一软”,确保贷款势头不减的同时避免信贷风险滞后,努力使贷款放得准、放得可靠,将信贷风险降到最低。
在开展贷款业务时,不能过分谨慎,消除保守倾向与怕担风险心理,积极拓展业务空间,寻找优质信贷项目与客户,扩大信贷服务面,尽量将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客户)“应放尽放”:一要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以积极态度投放贷款,消除信贷思想障碍;二要开拓消费与养老产业新领域,扩大信贷服务范围,为服务消费和养老营造有利信贷氛围;三要开发贷款新产品,提高贷款适配性,满足不同条件、需求的企业(客户)信贷融资需求;四要尽力用足政策与信贷总额,确保贷款投放到位,惠及服务消费与养老领域。
在防范贷款风险上,不能麻痹大意,不能过分放松条件与风险监督,对每笔贷款严格审查,尤其要做好风险预估,实施全流程监管,防止贷款被挪用,杜绝低效重复投入:一要克服“一窝蜂”倾向,消除贷款因上级要求而忽视风险的错误认识,抑制盲目发放与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行为,确保每笔贷款安全可靠;二要克服不负责倾向,把好每笔贷款关,避免贷款“三查”流程不到位,杜绝贷款放出后“不闻不问”与放任自流;三要克服监管不到位倾向,每笔贷款走正规流程,制定风控措施,避免风控流于形式,真正将风险控制落到实处。
具体来说,其一,银行应进一步完善行业专项授信制度与差异化审慎管理机制。针对养老、托育、家政等具有公益属性和政策引导特征的产业,建立独立的审查标准与信贷模型。既要关注传统财务数据,也要将运营能力、政策保障、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等非财务指标纳入评估体系,实现更具前瞻性的风险识别。
其二,加强与政府及产业平台的协同共建,降低单体项目风险。各地应积极探索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产业的“银政企”合作机制,增强项目信用,形成风险共担机制,分散单一银行的信贷风险。
其三,注重场景化产品设计与数字化风控手段结合。针对服务消费需求季节性强、波动性大的特点,银行可开发分期消费贷、服务预付金融工具等,提升资金周转效率。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对消费行为、项目运行状况的动态监测模型,帮助银行及早识别风险信号,提升贷后管理质量。
可以预见,只要银行将贷款业务拓展与防范风险置于同等重要位置,服务消费与养老贷款就能放得准、放得可靠,对拉动我国服务消费增长以及发掘我国银发经济将起到积极的金融推动作用,央行再贷款也将产生强大的金融撬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