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12 01:06:11 股吧网页版
新华全媒头条|为了人民美好生活接续奋斗——智库报告解析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题:为了人民美好生活接续奋斗——智库报告解析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新华社记者王军伟、李劲峰、谢佼

  夏粮开镰、水果丰收、避暑待客、车间忙碌……盛夏时节,从云贵山区到东北平原,广大农村地区的脱贫群众接续奋斗、勤劳致富的忙碌身影处处可见。

  今年是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5年过渡期成效几何?对全球减贫事业带来哪些贡献和启迪?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7月11日在北京召开的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上,发布中英文智库报告《为了人民美好生活接续奋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中国实践与理论创新》,指出中国脱贫地区经过5年过渡期,脱贫攻坚成绩经受住了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标志着中国减贫治理的理论框架不断丰富、方法路径持续优化。

  减贫不是简单的物质积累,而是文明形态的整体跃升,中国减贫经验与实践正编织起文明对话的纽带。通过为各国减贫事业和现代化进程贡献智慧与方案,中国正携手与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创一个没有贫困的美好世界。

  构建长效防返贫机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完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减贫实践,2021年2月25日,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曾有国际人士关切:这是一次性成就还是持久变革?从全球来看,一些发展中国家曾实施过大规模减贫行动,但没有巩固减贫成果,又发生大规模返贫。

  报告认为,在精准脱贫方略指引下,中国构建起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的长效防返贫机制。尽管经历了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多重冲击和挑战,但中国脱贫地区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5年过渡期,是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中国贫困地区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制度创造。

  ——机制防返贫。贵州省晴隆县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421户5882人,通过有效帮扶措施,909户3816人消除返贫风险。5年过渡期里,中国脱贫攻坚地区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开展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累计帮扶534万名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风险。

  ——基建补短板。中国各级政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档升级,实现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通5G的行政村占比超过9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超过95%,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就业稳增收。防返贫致贫关键在稳就业。全国闻名的四川悬崖村,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加上油橄榄和脐橙产业提供的就业,村民人均收入1.96万元。各地千方百计稳定就业规模,增加群众务工收入。过渡期以来,全国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产业激活力。五年前脱贫摘帽的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探索打造中国“冷凉蔬菜之乡”,蔬菜销往马来西亚、沙特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全产业链产值达30亿元,人均增收1.5万元。截至2024年底,5年过渡期确定的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均培育形成了2到3个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

  据统计,2024年全国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2元,较2021年增长24.7%,连续4年快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

  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说,5年过渡期探索形成了一套防止返贫的理论机制和方式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规律性和世界性意义,其成效充分印证了中国的脱贫成果,完全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减贫从“生存型保障”向“发展型文明”跃升

  今年5月,南非国家行政学院选派24名政府官员来到中国,深入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面对南非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等挑战,中国的减贫做法成为他们关注重点。

  南非官员代表斯邦赫莱尼·宗迪说,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户、因地施策提供帮扶措施、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以及推进科技扶贫等创新做法,为南非实现2030年消除贫困的目标提供了可行路径。

  人类减贫史本质上是一部文明演进史。报告认为,当西方“涓滴效应”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失效,中国开创了减贫治理新范式,其理论创新与实践在5年过渡期中得到了具象化验证——

  从“涓滴效应”到“精准滴灌”,革新减贫范式。面对全球社会发展动力减弱、区域发展不均衡,使得“涓滴效应”的减贫边际效益递减,甚至失灵。中国创新提出“精准滴灌”,通过国家主导的资源精准配置解决市场失灵难题。

  “弱鸟先飞”理论与资源激活,破解要素约束。中国通过重构贫困地区生产要素配置体系,创造性提出“弱鸟先飞”发展路径,形成具有“内生造血”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建立贫困动态治理体系,创新制度设计。针对贫困治理的复杂系统特征,中国构建了脱贫攻坚、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长效机制。

  “千万工程”与城乡融合发展,优化路径安排。立足2003年浙江在全省启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国各地因地制宜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东西部协作与益贫市场机制,推进区域协同。中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探索出“东部资源+西部禀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使低收入人口享受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扶志扶智与内生发展逻辑,激发内生动力。扶志和扶智相结合,这是中国扶贫坚持的重要举措,通过扶志帮助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通过扶智帮助和指导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

  报告提出,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时间检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体系正日益展现出更强的科学性与更广泛的普遍性。中国减贫治理的理论框架不断丰富、方法路径持续优化,迈向更加成熟定型的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至上是价值旨归”“合力攻坚是鲜明特色”“自立自强是基本原则”“循序渐进是关键之举”,这些中国减贫治理模式的基本遵循,标志着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正从“有效”走向“高效”,从“中国特色”迈向“全球共享”,成为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思想财富。

  以开放包容姿态,推动全球减贫事业进步

  “在一个宜居的星球上实现无贫困的世界,这不仅仅是出于经济上的考量,更是一项道德使命。”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学院资深研究员哈菲兹·格韦勒评论称,这一征程将充满艰辛且错综复杂,但它是对我们集体决心和人性的终极考验。

  贫困依旧是当前全球众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世界银行发布的相关报告认为,到2024年,全球约8.5%的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中。这意味着全世界有6.92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15美元。

  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减贫合作,为不少国家提供切实可行的减贫方案,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全球发展倡议提出3年多来,已动员近200亿美元发展资金,开展1100多个项目,惠及多国民众。

  中国减贫贡献促进世界包容性发展。中国将“精准”与“需求导向”理念应用于国际减贫合作,实施的“微笑儿童”营养餐计划,惠及全球数百万儿童;援建学校、医院,提升当地教育医疗水平,赢得国际赞誉,彰显中国是全球减贫事业的积极推动者和持续贡献者。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表示,中国不仅成功使数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而且给世界带来希望,注入力量。

  高效供给公共产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已为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40多万各类发展人才,提高了相关国家在扶贫减贫领域的能力建设水平。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大批标志性项目落地生根,带动共建国家的贫困率显著下降。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为国际减贫事业注入强大动能。

  共建共享让“全球南方”从“追赶者”到“共创者”。当前,“精准扶贫”理念已被写入联合国机构等多边文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操作标准和实践指南。在中国专家的大力支持下,乌兹别克斯坦的贫困率从2022年的17%降至2025年2月的8.9%。中国减贫国际合作的出发点是将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让发展中国家不再是现代化浪潮中的“追赶者”,而是平等的“共创者”,重新定义“发展权”。

  平等合作,携手减贫。报告指出,中国以其自身实践告诉世界,真正的减贫和可持续发展,是扎根本土的制度生长,是尊重多样性的文明对话;是让每个民族都能在自身文化土壤中培育发展动能的全球共识;是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光彩的人类共同事业;更是超越“物的积累”,抵达“人的解放”的终极关怀。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