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候场超5年的中小银行IPO进程迎来新动向。最新审核信息显示,东莞银行与广东南海农商行因更新财务数据,IPO审核状态已恢复为“已受理”,而顺德农商行则选择撤回上市申请材料。
针对此次调整,顺德农商行方面回复《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鉴于本行战略规划优化需要,经审慎评估后决定暂缓上市进程,未来将根据市场环境择机重启。”
“银行在选择是否持续推进上市时,需综合评估自身资本缺口紧迫性、近3年盈利稳定性、资产质量,以及当前资本市场对银行股的接受度等统筹考量,若自身指标与监管要求存在明显差距,或市场环境导致上市后融资效果有限,暂缓或退出反而是更务实的选择。”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认为。
当部分银行选择暂别IPO赛道时,另一些区域银行正加速冲刺资本市场。这场关乎中小银行生存发展的战略抉择背后,不同银行基于自身发展需求正采取差异化资本补充策略,这种分化趋势反映出银行业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升。
顺德农商行撤回IPO
今年3月,东莞银行、南海农商银行、顺德农商银行因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IPO 申请被变更为“中止”。6月30日,东莞银行、南海农商银行已更新财务资料,审核状态由 “中止” 变更为 “已受理”,顺德农商行的审核状态仍为“中止”。
7月4日,深交所上市审核中心发布《关于终止对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审核的决定》显示,深交所于2023年3月3日依法受理了顺德农商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的申请文件。日前,顺德农商行向深交所提交了《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撤回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申请文件的申请》,依据相关规定,深交所决定终止对顺德农商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的审核。
公开信息显示,2017年7月,顺德农商行股东大会通过A股上市议案;2019年6月,顺德农商行向证监会提交上市申请材料。
暂缓上市进程后,未来顺德农商行将通过哪些渠道补充资本? 顺德农商行方面表示,目前该行资本充足水平稳健。一是经营效益稳定,可以有效补充内源性资本;二是此前该行已发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充分显示市场和机构投资者对该行良好经营情况与资信状况的认可。
顺德农商行方面进一步表示,目前该行已制定“一体两翼三赋能”的核心战略。撤回IPO有利于集中精力专注业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发挥本土银行优势,提升服务水平。同时随着该行吸收合并省内其他村镇银行并改建为分支机构,将逐步拓展服务范围,实现建设大湾区特色价值银行的企业愿景。
值得注意的是,与顺德农商行排队等待IPO的广东另外两家银行同样经历了漫长的等待期。广东南海农商行于2019年5月首次向证监会提交IPO申请;东莞银行的上市历程更久,早在2008年该行就已向证监会递交上市材料。
经过5年以上的长时间等待,3家银行的上市进程与最初提交申请时相比已面临截然不同的市场环境。在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以及银行业竞争格局重塑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这些银行的经营状况和市场定位均已发生显著变化。
自2020年至2024年5年间,顺德农商行营业收入分别为61.34亿元、84.06亿元、90.98亿元、83.86亿元以及84.9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5.18亿元、35.71亿元、34.69亿元、34.65亿元以及31.69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94%、0.96%、1.23%、1.48%以及1.61%;南海农商行营业收入分别为52.01亿元、59.87亿元、69.86亿元、68.61亿元以及64.2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8.20亿元、30.43亿元、27.28亿元、23.82亿元以及24.53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05%、1.08%、1.13%、1.49%以及1.43%;东莞银行营业收入分别为91.58亿元、95.11亿元、102.79亿元、105.87亿元以及101.9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8.76亿元、33.20亿元、38.33亿元、40.66亿元以及37.33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9%、0.96%、0.93%、0.93%以及1.01%。
过去5年商业银行市场环境的变化,是否增加了银行上市难度?薛洪言告诉记者,一方面,资本市场的资源更倾向于流向硬科技、科创类企业,这类企业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更直接,相比之下,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在 IPO 审核中的优先级有所下降,监管对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普惠金融的实效等要求也更严格;另一方面,经济下行期区域银行普遍面临息差收窄、盈利增速放缓等压力,若财务数据无法体现持续成长能力,易被质疑“上市后能否为投资者创造价值”。此外,当前上市银行破净率较高,投资者对银行股的投资热情下降,区域银行即使成功上市,也可能面临发行价偏低、募资规模不及预期的问题,进一步增加上市难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区域银行都失去机会,资产质量优质、深耕本地特色产业、盈利结构多元的银行,仍可能通过展现差异化竞争力获得资本市场认可。
中泰证券银行分析师马志豪指出:“近年来银行业所面临的新挑战包括信贷需求不足、息差持续收窄、部分领域资产质量压力暴露。上述问题均对银行的盈利能力稳定性提出考验,而盈利能力是分红能力的基础,在当前市场对银行股红利属性进一步关注的基础上,盈利能力的承压会为其上市融资带来一定难度。”
上市目标分化
近年来排队上市的银行主动撤单现象增多。2025年1月,广州银行主动撤回发行上市申请;2024年亳州药都农商行、江苏海安农商行、安徽马鞍山农商行撤回上市申请文件;2023年和2022年也分别有厦门农商行、重庆三峡银行调整上市计划。
区域银行主动调整上市战略将产生哪些影响?业内人士指出,资本补充渠道的变化将成为主要关注点。
马志豪认为:“退出上市进程一定程度上缩窄了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但这方面影响程度总体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当前防风险背景下,预计政策层面有进一步丰富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的考量,区域银行可通过寻求与险资、地方国资合作的形式实现资本补充,大行的注资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小银行的注资提供了借鉴意义。”
“另一角度来看,退出上市进程对相关区域银行也不乏积极影响,相关银行的经营策略、资产质量出清策略和分红策略均可按照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安排,由于寻求上市而带来的‘改善报表’压力会有所缓解,中长期视角来看对其真实经营情况可能反而会产生一定益处。银行需结合自身资产质量情况、公司治理情况和分红能力进行是否上市的考量。清晰的股权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力是应对上市后资本市场冲击的基础。当前市场对银行板块的关注度主要来自其红利属性,这对银行的分红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资产质量是银行估值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情况普遍优于非上市银行。”马志豪补充道。
薛洪言认为:“上市本是拓宽资本补充的重要渠道,退出意味着短期内失去通过股权融资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机会,资本充足率提升可能更多依赖利润留存或发行次级债等债务工具,资本补充压力将有所增加;同时,上市受阻可能影响市场对银行的信任度。不过,退出也可能是银行基于当前自身资产质量、盈利增速与监管要求存在差距的主动调整,若强行推进上市,可能面临审核问询压力或上市后估值承压,反而影响后续融资能力。”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数据,202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为15.28%,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0%。其中大型银行为17.79%,城商行为12.44%,农商行为12.96%。
当前,银行上市战略呈现分化态势,部分银行选择主动调整上市计划,同时仍有银行积极布局上市。2025年4月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金融办披露的《关于对2025年度自治区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名单进行公示的通知》显示,新疆银行成为入库后备企业之一。5月,新疆银行上市财务顾问服务项目招标公告对外发布,释放出上市信号。公开信息可知,目前A股有15家银行处于上市辅导备案阶段。
全国性银行绝大部分已完成上市布局,目前仍在竞逐上市的银行以城商行、农商行等区域银行为主。无论最终能否成功上市,持续提升自身竞争能力、构建多元化资本补充渠道都是区域银行所面临的必修课。
薛洪言指出,区域银行需从“轻资本、差异化”入手提升竞争力。首先,转向轻资本经营模式,减少对重资本消耗的信贷业务依赖;其次,聚焦“轻规模、重质量”,放弃盲目扩张网点和贷款规模的路径,转而深耕本地细分市场,形成大银行不愿做、做不精的“缝隙业务”优势;再者,建立多元化资本补充机制,除利润留存外,可通过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或引入地方国资、优质民营企业等战略投资者,通过增资扩股补充核心资本;最后,强化科技赋能,通过数字化手段降低运营成本、提升风控效率,从而在不依赖规模扩张的情况下实现盈利增长,确保资本消耗与补充的动态平衡。
马志豪认为,区域性银行应通过“内外并举”实现资本补充:从外源角度看,可以积极与地方政府、地方国资以及险资对接,寻求多元化“补血”渠道;从内源角度看,要进一步深耕本地区域的优势项目和优势客群,在保持合理信贷增速的基础上实现净息差的缓降、少降,维持利息收入增长的稳定性,同时着力提升中收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能力,推动收入结构向轻资本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