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石健北京报道
进入2025年,数据要素价值进一步释放,越来越多的数据被转化为高价值资产。
数据显示,作为兼具“融资+融物”双重属性的融资租赁行业,融资租赁总资产规模已经接近6万亿元。目前,面对庞大的资产规模背后,已经有融资租赁公司开始探索数据资产入表并获得融资。融资租赁蕴含的数据要素潜力正等待进一步挖掘。
华科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科租赁”)常务副总裁杨星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表示,数据资产入表让公司的无形资产实现向数据资产的转化,同时融资租赁公司本身具备金融化基因,将有助于拓宽融资渠道。“未来,融资租赁数据资产入表需要搭建生态圈。同时,随着数据要素价值进一步释放,融资租赁企业数据资产入表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破局资产金融化
2025年2月19日,华科租赁在上海数据交易所完成“易租”融资租赁客户数据分析体系与“懂车商”汽车交易数据分析体系两笔数据资产登记,获得融资租赁行业全国首张数据资产证书。
华科租赁于2013年在重庆成立,主营业务为产业设备租赁,公司从成立之初便在IT场景打造上持续投入,这也为后续公司实现数据资产入表奠定了一定基础。2023年8月1日财政部《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发布后,华科租赁开始把数据资产入表纳入公司战略级研究项目。据杨星透露,《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执行本规定,本规定施行前已经费用化计入损益的数据资源相关支出不再调整,所以2024年以前的投入不能进行数据资产入表。
“早期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谈及探索入表初期,杨星说,“我们找的前两家事务所也没有接触过数据资产入表业务。而第三家公司已经在广州操作过数据资产入表业务,帮助客户企业完成了入表前的准备工作。”
2024年是数据资产入表的元年,不仅对于华科租赁,彼时的会计、法律、审计等机构都对数据资产入表业务很陌生。
杨星告诉记者,除了做好数据资源盘点、数据治理、数据合规、数据入表价值评估、数据确权和数据资产入表外,接下来就需要选择在哪家数据交易所挂牌登记。“当时可选择的数据交易所包括上海数据交易所、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西部数据交易中心、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等。最后,我们选择上海数据交易所,一方面基于对上海金融环境的信心,以及它比较成熟的数据资产融资产品‘数易贷’,另一方面则在于公司此前曾在上海交易所发行过ABS,对上海相对熟悉。”
虽然此前发行ABS业务和此次的数据资产入表业务关联不大,但是在杨星看来,“如果说发行ABS是租赁证券化,数据资产融资则是数据证券化。虽然现在融资租赁行业还没进行大规模进行数据资产入表和融资,但是融资租赁业务具备金融的基因,未来一定会成为趋势”。
记者注意到,华科租赁2025年2月19日取得数据资产登记证书,同年3月,凭借两项数据资产,成功获批重庆三峡银行1000 万元授信,成为重庆三峡银行首单数据资产融资案例,打通了数据资产融资通道。
对于融资租赁行业而言,如何找到可入表的数据资源进行价值评估,是行业普遍关心问题。杨星告诉记者,数据资产是由企业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合法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且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数据资源。在价值评估方面,鉴于这两项数据资产系公司内部使用确认的无形资产,且为行业首个登记的数据资产,收益法和市场法均不适用,最终采用成本法进行数据资产价值评估。 最终梳理归集了两项数据资产在2024年投入的数据获取成本、数据资源加工成本、储存成本和管理成本等成本,共计399万元。
此次数据资产质押融资项目,通过数据资产增信的方式达成,综合考量了企业自身信用以及数据资产价值。在授信额度评估过程中结合了历史累计投入成本、2024 年入表成本以及外部市场企业级数据资产融资案例参考。
重庆三峡银行普惠金融部表示,针对数据资产高共享性、强可塑性、价值易变性等基本特性,为华科租赁定制了授信方案,提供1000万元授信额度,发放首笔贷款399万元,并支持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求“随借随还”,单笔提款金额以其质押数据资产价值为依据。
杨星透露,这笔资金将继续用于资产投放,最终形成业务闭环。同时正在操作2025年、2026年的数据,准备入表。
数据显示,重庆地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拥有中小企业数万家,其中多数面临“有数据、无资产”导致的融资困境。一位重庆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华科租赁实现融资对于融资租赁公司来说是一种启示,重庆的中小型融资租赁公司很多,如果能够实现数据资产入表,将有利于拓宽自身的融资渠道。同时,也有助于搭建“数字信用+场景金融”普惠新模式,让更多中小企业共享数字红利。
急需搭建生态圈
就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行业而言,虽然目前实现数据资产入表的案例并不多,但是杨星认为,融资租赁企业需要对入表的逻辑达成共识,行业才能有未来。
杨星认为,“对于‘银行系’金租而言,其母行都在进行数据资产入表,因为银行有着大量的科技投入、财务成本,经过数据资产入表后,可以对自身的投入有清晰的呈现,同时可以让沉睡的数据资源变为数据资产,优化财务报表。未来金租进行数据资产入表也会成为趋势。对于资产规模在50亿元至100亿元的商租企业来说,更应该开展数据资产入表业务,对内而言,可以梳理自身的科技投入情况。对外而言,可以体现自身的品牌价值。对于中小型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增厚报表,拓宽自身的融资渠道。”
在杨星看来,完成公司的数据资产入表,需要投入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和沟通成本。“沟通成本越高,说明行业急需搭建生态圈。”
杨星进一步对记者说:“对于融资租赁行业而言,眼下已经有很成熟的生态圈,包括金融、税务、供应链企业、上下游产业等。但是,包括法律、会计、评级公司等融资租赁数据资产入表的生态圈却还没有成熟。”
采访中,一些融资租赁公司对记者表示,公司也在进行入表业务探索。在杨星看来,主要在于吃透政策,比如需要了解“三权分置”,确保让数据资产成为合规产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实际上就是把数据资产的产权划分成数据资产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
记者注意到,除了华科租赁实现数据资产入表外,部分融资租赁企业也在探索数据资产融资租赁。
前不久,江西省金控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金控租赁”)与萍乡一家区政府开展数据资产租赁业务,首笔业务实现300万元融资。江西金控租赁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采用数据资产确权定价机制,破解了数据资产“看不见摸不着”的难题,将企业合法持有的数据资源转化为可流通资产,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产盘活,融资成本较其他租赁项目降低15%。
杭州金投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法务钟玲婕对记者表示,数据资产的正式“入表”为数据资产融资租赁实践提供了可能性。通过梳理我国现有对融资租赁物的法律规制,可以明晰融资租赁物的适格性判断标准。“由于当前数据资产缺乏统一的登记制度以及准确的估值标准,数据资产作为融资租赁物会面临无法清晰确权和特定化、资产处置和流通受阻、经济价值难以准确评估的现实困境。基于此,建立统一的数据资产登记制度、确立准确的数据资产估值标准体系,能够有效构建数据资产融资租赁的合规路径。随着数据要素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配套制度不断完善,相信数据资产融资租赁模式能够得到进一步实践,以释放更多市场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