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7月11日,成都在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高度浓缩后,提出了一个新的城市文旅消费品牌——“公园城市·幸福成都”。
当天,《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也获审议通过,这无疑向外界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成都要在文商旅体的融合发展方面“大展宏图”。
塑造“公园城市·幸福成都”品牌
有分析指出,在这一《决定》发布的背后,成都对其城市竞争力有过精密的计算。
在文化端,成都不仅有“江山之雄、文物之盛”的美誉,且文创产业发展迅速,《哪吒》系列电影更成为成都文化代表;商业端,成都是国内七座万亿消费城市之一,首店引进数量持续排名中西部榜首,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的统计表明,成都的黑珍珠餐厅数量列全国第三,米其林餐厅数量列全国第五位,且两项数据均列中西部首位;旅游端,今年上半年,成都市接待游客已超1.6亿人次,还举办各类营业性演出1.4万余场,带动“演艺票根”综合消费31.5亿元;体育端,即将举办的世界运动会将成为世界大学生运动后,成都举办的另一项国际性的综合运动会,今年上半年的体育消费总规模就达410亿元,体育产业总规模达740亿元。
这表明,在文、商、旅、体方面,成都已经具备了极强的竞争力,而融合发展能带来什么?
对此,成都认为,通过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可以赓续天府文化基因,传承千年商都底蕴,另一方面也符合“产业—场景—市场—体验”的发展逻辑,如有测算表明,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能够直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零售、娱乐等行业发展,其综合拉动效果可达到3—5倍,有利于激发出更有效益的投资和更有潜力的消费,也能集成升华“三城三都”品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美誉度。
在这一背景下,凝练形成具有天府特色、成都韵味的文商旅体品牌,是提升成都城市竞争力、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为此,成都在“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奋进中的创新之城”这一城市形象框架下,提出持续塑造“公园城市·幸福成都”文商旅体品牌。
其中,公园城市已经成为成都最鲜明、最独特的城市标签,“幸福成都”则是成都“烟火气”与“活力感”的鲜明注脚。
如何塑造这一品牌?成都提出,将实施全球品牌推广计划,着力构建以大熊猫为标识的全球推介体系,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商圈,建设城市消费新地标,培塑更多展现锦绣山水、蜀风雅韵、巴适安逸的文旅新名片,让“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成为文旅风尚和消费潮流。
值得注意的是,文商旅体一直在进行着自发的融合发展,以市场为主导,随意性较强,而通过政府的引导,对于文商旅体的融合发展将带来哪些帮助?
仲量联行成都战略顾问部负责人张雨放表示,在文化、商业、旅游和体育的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政府作为“规划引领者”,通过制定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总体规划,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防止盲目发展和资源浪费,确保文商旅体各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协调有序,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其次,政府也是“资源整合者”,可有效整合文化、商业、旅游和体育等领域的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各产业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此外,政府也承担“环境营造者”的职责,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交通、住宿和餐饮等配套服务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和安全的消费环境。
成都也通过7月11日的会议,提出加强科技、要素、体制机制支撑,以链动文商旅体全领域全业态全链条发展。其中,成都将聚焦科技赋能,探索建设文化和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核心承载地,推动人工智能、元宇宙、新型显示等技术研发与转化,创新创造更多从单向输出向多维互动、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体验、从主体创作向主客共创转变的新产品、新模式;此外,成都将聚焦要素支撑,在空间利用、混合用地、土地出让等方面加大重点项目支持力度,完善支持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加大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打好人、地、钱“组合拳”;而通过聚焦体制机制创新,成都提出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完善消费促进机制,倡导绿色消费,健全监测评价体系,强化工作闭环管理。
加快推进城市消费竞争力发展
张雨放注意到,2025年上半年,成都的消费市场呈现出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的繁荣景象。
“新增长动力源自多个方面,”她说,“如国际和国内新品牌的首次发布所带动的首发经济、各类演绎赛事催生的票务经济,以及创新消费场景的持续领先。”首发经济领域,成都远洋太古里引入了Tiffany中国首家三层旗舰店和昂跑(On)的中国首店,而万象城则升级了优衣库西南首家的城市旗舰店,进一步彰显了成都在西南地区的核心地位。票务经济方面,丰富的节庆、赛事和演出不仅使成都成为文旅消费的重要目的地,还通过多样化的消费场景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带动了过夜消费以及其他景区的联动消费。以CPI的“KOKO MARKET”为代表的集市商业和以“绿里GREENMILE”为标志的公园商业场景再次成为市场热点,“这不仅体现了消费市场的强大韧性,也显示了创新消费场景对需求的有效刺激,证明了成都作为超大城市在消费竞争力方面的持续增强”,张雨放表示。
事实上,成都与消费之间,从不缺故事。多年前,成都的潜水装备的消费突然跻身全国前列,原因是当地的航空枢纽建设收获成效,拉近了久居内陆的成都人与海的距离。近几年,成都又涌现出登山热、露营热和骑行热,不仅是100公里环城绿道备受游客和市民追捧,周末登雪山也成为新兴旅游方式。
经过成都的梳理,全市共有725万亩林地、18万亩草地和525条大小河流,适宜去融合发展徒步穿越、攀岩滑雪、低空滑翔、峡谷漂流、露营骑行等新兴业态。
因此,以游客需求导向和满意标准,成都提出打造都市、山水、乡村三大场景,向市民游客呈现一座“入可享都市繁华,出则拥山水诗意”的立体城市。
此外,成都还提出要打造国际游客首选城市,完善入境游全周期服务,开发国际过境转机旅客“免费体验城市”项目,推动入境通信、支付、退税等便利化等。
张雨放说,对标全球顶级消费城市,成都可在以下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消费能级。一是强化国际要素集聚效应,建议进一步吸引国际品牌首店落户,并着力提升本土品牌的全球影响力与认知度。同时,可探索增加国际游客吸引力的策略,优化入境便利措施,提升国际客源占比。二是优化国际化服务适配性,在此领域成都已搭建起基础框架并取得显著突破,但在服务渗透深度与高端定制化层面仍需持续优化,如中小商户外卡覆盖、多语言公共服务体系、高端客群专属服务等精细化体验亟待强化,以实现从“基础覆盖”到“品质跃升”的跨越。三是丰富高端消费供给体系:建议在定制化服务、高端艺术消费等细分领域加大投入,积极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和标志性的消费载体与体验项目,以更好地满足全球高端客群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