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旨在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托育服务需求。该意见明确构建“1+N”托育服务体系,核心在于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区域托育发展。深圳市等多个地区已在托育服务方面展开积极探索。
《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托育机构、社区嵌入式托育、幼儿园托班、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等为网络的“1+N”托育服务体系,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托育服务。“N”包括托育机构、社区嵌入式托育等多种形式,提供多样化服务支持。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千人口托位数为3.38个。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千人口托位数列为20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之一,提出“到2025年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意见》明确,2025年要实现《纲要》中设定的千人口托位数目标,新增普惠性托位66万个;2030年则要基本建立起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支持保障政策基本健全,公建托位数量明显增加,托育服务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家庭托育成本有效降低。
《意见》为此部署了多项任务,包括加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力度、发展社区托育服务、推进有条件的幼儿园提供托育服务、推动用人单位办托、支持民办托育服务机构发展、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等。
多地已展开积极探索。例如,山东省济南市打造了城市托育品牌“泉心托”,先后完成了社区嵌入、农村办托、老幼托养结合、公建民营、企事业单位办托等多种模式的探索;陕西省西安市通过社区免费提供场地,积极发展“公建民营”的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计划到2025年底,全市建成100所公办托育机构和110所社区嵌入式普惠托育机构。
广东省深圳市于2023年成为第三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国试点城市,发布《深圳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重点提出优化养老托育服务供给,聚焦社区居民托育服务需求,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拓展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供应渠道,多举措推动社区“15分钟托育服务圈”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4月,深圳全市共有托育服务机构2000余家,托位超9万个,多数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内即可到达托育机构。
深圳市还印发了《深圳市普惠托育机构补助暂行办法》,按每托位6000元至100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建设补助,按实际收托数每人每月360元至1000元的标准发放运营补助;同时,推动《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落实。深圳市还在全国率先推出地方标准《医育结合托育机构服务规范》,目前已有超600家托育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签约,2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托育服务试点。
深圳市通过“医育结合、国企引领、托幼一体、老幼共托、社区嵌入”等形式,实现托育服务多元化供给,正朝着2025年年底全市托位超10万、每千人口5.9个托位的目标全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