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总市值突破百万亿元、常态化稳市机制不断健全、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明显提升、对外开放大门越敞越大……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步伐加快,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并重,政策红利激发出的市场活力,正逐步传导至资本市场每个角落,各路资金争相投下信任票。
科技变革的脚步催促声渐急,以改革之力厚植科创沃土成为必然。年初以来,全球经济格局重塑,贸易摩擦频发,以DeepSeek为代表的技术突破,论证了持续加快推进改革创新的必要性,“科技创新”成为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眼”与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畅通金融资本与科创要素的通道,怎样走出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中国路径”,成为摆在资本市场面前的必答题。
深化制度改革成为支持科技创新的题中之义。今年以来,持续优化股债融资的一系列服务实体经济的“实招”出台落地,以深化科创板“1+6”改革、“并购六条”等为代表的政策制度相继推出,着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市场体系和产品服务矩阵,支持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正在加速构建。
一组数据更为直观:截至目前,市值超千亿元的A股上市公司中,科技企业占比达27%,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了集聚效应,上市公司“含科量”提升明显;“硬科技”领域并购重组多点开花,代表性案例不断涌现,仅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就超140单,是去年同期的2倍,不少优质科技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产业并购积极性提高;科创债市场快速扩容,沪深交易所科创债市场规模已过万亿元,“债股联动”机制为科创企业拓宽融资来源,引导金融活水加速涌向科技创新前沿。
正如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所言,资本市场改革蹄疾步稳,多项政策举措落地生根,政策驱动下,A股市场的日均成交量和成交额整体平稳;上市公司凭借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实现了业绩的高速增长;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日渐完善,促进要素向最有潜力的领域高效集聚,有效支持了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需求,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风平浪静好行船,以改革之力,健全常态化稳市机制安排实为必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给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带来了诸多变量,抵御风险,就要以做强主场为方向,始终把维护市场稳定作为首要任务。
今年以来,投资端改革将“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作为发力点,通过推动养老金、保险资金等合理扩大投资范围,推动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建立健全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等制度性突破,鼓励“长钱长投”,夯实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
“考核机制改革无疑会降低短期业绩压力,推动险资、企业年金、养老基金等逐步转向长期投资。”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表示,险资、养老基金等中长期资金通过权益投资比例上限放宽、考核周期拉长、产品创新等举措,为A股市场注入更多的增量资金,推动市场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推动市场平稳运行,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以改革之力,完善对外开放格局很有必要。尽管当前外部形势复杂多变,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是非常清晰而坚定的,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期性进一步上升,特别是宏观政策适时进行调整,这些都进一步增强了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
上半年,不少外资机构上调中国股票评级,密集调研A股上市公司,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资产。外资已经成为A股市场重要的参与力量,外资通过QFII、沪深股通等形式持有A股流通市值稳定在3万亿元左右。渣打中国财富方案部首席投资策略师王昕杰认为,本轮中国资产上涨的动力来自中国科技行业的突围、稳定的政策环境和改善的资本市场生态,中国始终坚持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开放,拓宽跨境投融资渠道,未来中国资产对于外资的吸引力还将不断提升。
改革潮涌风满帆。眼下,资本市场正在深入推进以“两创板”改革为抓手的新一轮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以改革优制度、增活力,全力抓好资本市场自主开放重点举措落地,持续优化资本市场机制安排,统筹推进投融资综合改革和投资者权益保护,更好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可以预期,随着系统性、协同性改革的逐步落地,在为实体经济输送更多养分的同时,资本市场发展也将更加强劲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