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合计新受理177家企业上市申请,与此同时,不少拟上市公司在审核问询或注册环节遇到各种问题而主动“撤单”,上市之路就此终止。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初步统计,截至7月11日,三大交易所合计有72家公司主动“撤单”导致IPO终止,撤单数同比下降超过70%。从申报板块及所属行业分布看,拟申报北交所、创业板的撤单公司数量最多,集中分布在专用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汽车制造业等。其中,20家公司为过会后“撤单”。业绩成长性与可持续性、募资必要性与合理性、技术先进性与创新性、实控人相关风险等,成为掣肘IPO的关键问题。
对于企业“撤单”后的去向,有资深投行人士分析称,此类企业或有三种出路:一是导致“撤单”的因素消除后,企业可重新申报上市;二是在监管政策鼓励支持并购重组背景下,部分企业或选择被上市公司并购;三是评估板块定位及上市条件,转道港交所或北交所再尝试上市。
今年以来72家拟上市公司“撤单”
具体来看72家“撤单”企业申报板块分布情况:北交所27家,创业板20家,上交所主板13家,深交所主板9家,科创板3家。
据统计,1月为上半年“撤单”数量最多的月份,共有26家企业于当月结束上市之旅。此外,从地域来看,“撤单”企业来自广东的最多,共有16家;江苏、浙江次之,分别为12家、11家。
记者发现,上述“撤单”企业中,大部分是制造业企业,集中分布在专用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及汽车制造业等。此外,多数企业于2023年踏上申报上市之旅,拟北交所上市的珈创生物上市申请于2024年6月27日获受理,不到半年时间即选择“撤单”。
从保荐机构看,国泰海通证券、民生证券、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撤单”项目数量排在前列。其中,国泰海通证券“撤单”项目为8个,其余3家机构分别有6个。
从企业“备考”进展看,多数“撤单”公司止步于交易所的首轮或二轮问询。主营涡轮增压器及机芯、拟于创业板上市的毅合捷等公司则接受了交易所三轮及以上问询。
“监管部门多轮问询,并不代表对公司不认可。”上述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监管审核问询,更多希望企业一轮就能将相关的问题说清说透。但如果一轮没有讲清,就需要多轮。这中间不仅涉及中介机构的执行问题,也有企业自身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共有20家公司在过会后申请“撤单”终止IPO之旅。
耐普股份就是其中一例。公司主要从事水泵及其控制系统研发,计划募资4.16亿元冲刺创业板。然而,耐普股份在2023年2月通过上市委会议审议后始终未能步入注册阶段,并于今年3月“撤单”。
拟北交所上市飞宇科技的上市之旅始于2022年12月。2023年7月,公司获上市委会议审议通过且于当月提交注册申请。但提交注册一年有余,始终未能拿到注册批文步入发行阶段。公司及保荐机构于今年1月选择“撤单”,结束了这段三年半的上市“长跑”。
业绩“变脸”与技术“短板”露怯
记者剖析72家“撤单”企业审核问询细节发现,公司业绩成长性与稳定性、技术创新性与先进性,往往成为交易所判断公司是否符合板块定位的重要问题,也是上述“撤单”企业遇到的高频题。
飞宇科技是一家主营精密金属部件及精密模检具的研发和生产企业,公司“撤单”前业绩出现明显下滑。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21亿元、3.62亿元、4.29亿元和3.8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760万元、3287万元、3404万元和3523万元。上市申请提交注册后,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63.85万元,同比下降95.35%。
今年3月IPO“撤单”的中集天达业绩下滑更为明显。招股书显示,公司主营空港与物流装备以及消防与救援设备。受消防改制等政策因素影响,报告期内,公司消防与救援设备业务净利润持续下滑,分别为1.08亿元、-1.60亿元和-1.85亿元。直至上市委会议,交易所仍要求公司结合行业政策变化等情况,说明相关业务是否存在进一步下滑风险。
“业绩大幅下滑,行业发生重大变化,如景气度下行,加上公司在行业内地位一般,盈利能力持续下行,是企业‘撤单’重要的原因。”上述投行人士说。
技术创新性与先进性不足,则是不少科创板、创业板“撤单”企业面临的共性题。
创业板拟IPO企业明美新能存在创新性与技术先进性不足的问题。具体来看,报告期内,明美新能的研发费用分别为6303.22万元、7694.09万元、8205.21万元和4290.04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74%、3.86%、3.09%和3.05%。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明美新能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较低。
再看发明专利,截至2022年6月30日,明美新能共有50项境内专利,其中22项发明专利。记者发现,上述50项境内专利,仅有19项为原始取得,其中仅包括7项发明专利,其余专利均为继受取得,且2018年4月以来至报告披露期末公司再无通过自主研发获得的发明专利。
横向比较来看,截至2021年末,同行业上市公司德赛电池拥有发明专利118项,珠海冠宇拥有发明专利166项。明美新能在专利数量上暴露“短板”。由此,公司IPO申请2023年2月过会,却迟迟未注册,直到今年1月“撤单”终止IPO。
实控人风险与募资必要性“添堵”
实控人潜在风险也是掣肘企业IPO的重要一环。
在IPO阶段,明美新能暴露了实控人风险问题。本次发行前,公司实控人为梁昌明。根据披露,其曾因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期间,将7258.88万元通过境内银行账户汇至换汇公司指定账户,并通过境外银行账户及现金方式收取合计7989.92万港元,构成违法换汇行为。主动投案后,梁昌明被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处以警告并罚款181.47万元。其违法换汇的资金主要来自明美科技、明美通信的资金拆借。
直至上市委会议,深交所依然追问明美新能,相关违法行为是否构成上市法律障碍,以及相关违法换汇资金是否涉及非经营性占用公司资金。
“除业绩大幅下滑外,企业的规范性也构成‘撤单’主因。比如,有些企业有不合规避税行为,有些企业有现金收款问题,有些企业历史上有‘污点’。”上述投行人士介绍。
此外,募资必要性、募投项目合理性也是拟IPO企业在问询环节绕不开的问题。
例如,拟申报北交所上市的奇致激光,拟募资3.12亿元,计划使用9825万元用于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一期),使用1.43亿元用于医疗器械新品研发项目,使用7113.82万元用于营销服务网络及信息化系统升级建设项目。
但在两轮问询中,公司均被要求说明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一方面,交易所关注新增产能是否可以消化;另一方面,2020年至2022年,奇致激光的货币资金余额分别为1.51亿元、1.79亿元和1.82亿元,余额较大,并多次进行现金分红,金额合计达7800万元。
同样,飞宇科技原计划募资1.37亿元,但交易所关注到公司现金流较为充裕。2024年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为4134.12万元。而且,公司于2024年、2025年均公告,拟使用总额不超过2000万元的闲置自有资金投资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上市募资的必要性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