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村办胶管厂的业务员,到北交所上市公司掌舵人,赵洪亮用三十年时间,书写了一段淬炼与创新的创业故事。
在资金匮乏的起点上,他凭借对技术价值的笃信与亲朋的鼎力支持点燃了利通科技的星火。从液压软管的国产突围,到超高压技术的跨界应用,再到布局绿色食品服务,赵洪亮始终以“正心正念”为商道,将“吃饱穿暖”的朴素愿望升华为“让流体技术幸福亿万大众”的企业愿景。
起点:胶管厂里的十年淬炼
1994年,河南农村青年赵洪亮走进村办胶管厂当业务员,这是他命运的转折点。“工厂十天开工十天停工,产品根本卖不动。”回忆往昔,他眼神里仍带着当年的倔强。整整十年,他没有节假日,不计较收入,“一门心思想把产品卖好”。当工厂在2003年彻底停摆时,这个跑遍全国的销售骨干做出了人生最大胆的决定:创业。
创业比想象的更难,“没钱”是最大挑战。“一位老同学把存折拍在桌上对我说,存折里有4万块钱拿去用,赚了还他,赔了算支持我创业,不用还了。”时隔二十年,赵洪亮仍清晰记得2004年那个夏天。当时他跑遍信用社贷不到款,最终是初中同学掏出全部积蓄,点燃了利通科技最初的星火。随后东拼西凑,最终用几万块钱在2004年租赁了简陋厂房。这个农民出身的创业者,在漯河民营工业园开启了流体软管制造之路。
翻开泛黄的创业相册,一组黑白照片记录着起点:1000平方米的废弃厂房里,二手炼胶机冒着青烟,炼胶、编织、挤出都在这里完成,工人们下班时“除了牙是白的,满脸漆黑”。当时,老厂技术员忐忑地提出月薪1000元的请求,整整比原工厂高500元。赵洪亮还是咬牙应承下来,“跟着我出来的人,得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2005年,赵洪亮发明的“凹凸胶条”技术成为关键转折点。这项看似微小的创新,让当时的产品价格提升了15%至20%,推动公司销售额从第一年的580万元跃升至第三年的2800万元。这也奠定了他坚持至今的理念:“不能老卷价格,要真刀真枪搞研发提升价值。”
创新:流体技术的广阔空间
正是这种在艰难中淬炼出的创新意识,逐渐融入了企业发展的血脉。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利通科技研发投入达2064万元,占营收4.27%,显著高于橡胶制品行业3.2%的平均水平。18项发明专利构筑的技术壁垒,使液压软管性能超越行业标准30%至40%,配套三一重工、徐工等工程机械龙头企业。
但赵洪亮的危机感从未消退。2013年他提出预警:“液压胶管就像农民种麦子,总有市场饱和那天。”此时公司流体板块营收占比超96%,转型迫在眉睫。
2015年行业陷入红海,赵洪亮嗅到危机。在参加北京石油展会时,中石化提出的耐高压腐蚀需求点燃了他的灵感。“能不能把管子外层的耐磨材料用在内壁?”这个看似简单的思路,让团队耗时一年研发出超高压石油软管。正是这款产品,在2019年叩开美国市场——当印着LETONE标志的软管空运至美国休斯敦时,利通的第二条增长曲线已然显现。
以橡胶软管为核心的流体板块作为基本盘,公司在巩固成熟产品提质增效与市场开拓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核电软管国产化、数据中心液冷软管、海洋石油跨接软管三大新产品的产业进展。
高分子材料作为三大核心板块之一,承担着构筑全产业链上游基石的关键角色。目前,公司已建成年产2.5万吨高分子材料生产线,可为橡胶软管、密封制品等下游领域供应各类混炼胶。
更大的布局还在展开。用赵洪亮的话说,传统胶管是“种麦子”,软管总成是“磨面粉”,超高压装备则是“做宴席”。
“我们研发超高压食品灭菌装备,又顺势进入绿色食品领域。”赵洪亮告诉记者,他半年来体重减了20斤。这个曾经梦想“吃饱穿暖”的农民企业家,如今把愿景升级为“让流体技术幸福亿万大众”。
坚守:正心正念的商道
走进利通科技展厅,超高压灭菌设备旁陈列着真空包装的鲜榨果汁。提起流体技术的延伸应用,赵洪亮眼神炽热。
赵洪亮介绍说,HPP技术作为一种低温、无添加的物理灭菌方式,具有“绿色、安全、健康”的特性,契合当下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升级。“布局超高压灭菌(HPP)设备领域,既是对企业价值观的践行,也是对大健康产业趋势的前瞻响应。”他说。
在赵洪亮看来,围绕超高压领域,公司可逐步形成“零部件研发—装备集成—整体解决方案”的全链条能力,进一步丰富产品矩阵,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区位优势与市场需求是他布局的重要底气。河南是全国食品工业大省,漯河被誉为“中国食品名城”,当地食品企业众多,食品行业极为发达。在当下健康消费理念盛行的背景下,食品企业对健康绿色的灭菌技术存在着巨大的需求潜力。
暮色笼罩开发区厂房时,赵洪亮站在“让流体技术幸福亿万大众”的标语前说:“当年创业就想让工人吃上肉,现在想的是怎么让85岁老人健康地再活25年。”这位北交所上市公司掌舵人,时至今日依然说自己“只是一个农民”。不同的是,他当年口袋里曾经的4万块钱,已变成如今服务亿万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