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从制度层面完善保险公司绩效考核体系;今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对保险资金长期入市提出明确要求……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已成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资管市场上规模占比较大的保险资金、银行理财资金等入市也被寄予厚望。目前,保险资金、银行理财资金“长钱长投”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对此,上海证券报记者邀请了部分头部保险资管、银行理财机构负责人,分享参与权益市场的经验和建议。
国寿资产总裁于泳:
把握保险资金长期属性
重塑资本市场价值投资新范式
◎记者韩宋辉
作为资产管理规模亚洲第二、中国第一的国有大型保险资管机构,国寿资产是我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截至一季度末,国寿资产合并资产管理规模超6.3万亿元,投资服务实体经济规模接近4万亿元。
近日,国寿资产总裁于泳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保险机构应积极把握机遇,与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合力服务构建良好生态,提升权益投资能力,助力重塑资本市场价值投资新范式,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天然适配
保险资金具有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属性,天然适配资本市场长期投资需求。
于泳表示,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从来源看,保险资金来自保险公司负债端保费收入积累,寿险保单平均负债久期长达10至15年,具有显著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从投资看,保险资金通过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精准对接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等长周期资产,资产久期亦具有长周期特征。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4.93万亿元。于泳表示,推动保险资金长期入市,可以提高资本市场的专业投资力量,在维护市场平稳健康运行中发挥好压舱石、稳定器等作用。
作为国有大型险资,国寿资产致力于成为服务资本市场发展的主力军。于泳介绍,国寿资产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质生产力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展逆周期和跨周期投资,在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积极探索投资思路和方法模式。具体体现为,持续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供给,增加权益投资比例,勇当资本市场改革行动派。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是监管部门近两年着力推动的重点改革,旨在探索保险资金长期入市有效路径。国寿资产是试点的首批参与者,也是试点的持续推进者。2024年3月,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联合发起设立的鸿鹄基金正式启动投资,成为首只试点基金,总规模500亿元。国寿资产与新华资产共同出资设立国丰兴华(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鸿鹄基金管理人。
“鸿鹄基金按照‘长钱长投’原则,买入并长期持有竞争优势明显、治理结构优良、具有良好商业盈利模式的上市公司股票,为中长期资金发挥耐心资本作用提供了经验。”于泳表示,目前国寿资产已获批设立鸿鹄基金三期,将与相关机构积极推进落地相关工作。
构建“长钱长投”良性生态
为促进“长钱长投”,要持续推动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使各类资金都愿意到这个市场来,并且能够留得住、发展得好。
——进一步培育价值投资的“土壤”。
目前,上市公司分红均衡性、稳定性有待提升,投资者结构和能力仍需优化。“由于缺乏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机构投资行为呈现短期化和‘抱团’倾向,各类资金策略趋同,同买同卖、持股集中,进一步放大了市场整体波动。”于泳表示。
——进一步完善“长钱长投”的制度体系。
在积极引导保险资金入市的背景下,新会计准则和偿付能力规则有待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新会计准则为例,于泳表示,在新会计准则下,除长期股权投资外,大量权益资产归类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FVTPL)科目中,公允价值计量明显增大了保险公司的利润波动,出于经营稳定性考虑,保险资金在权益投资上更为审慎。
今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发文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于泳表示,这能为保险资金增加权益配置提供更多支撑。
——进一步提升保险资金权益投资能力。
在全球资本市场联动增强、资产定价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保险资金权益投资面临压力和挑战。于泳表示,保险资金权益投资能力要从“控仓位”向“选赛道”转变。应优化投研框架,创设有效风险管理工具,建立一整套匹配产业迭代升级的投资机制,以破解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困局。
探索保险资金“长钱长投”路径
对于保险资金自身而言,低利率叠加优质资产供给不足,再配置压力凸显,增配权益资产也是其拓宽投资渠道、优化资产负债匹配、稳定中长期投资收益水平的必然选择。
如何推动保险资金当好“长钱长投”主力军,在支持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于泳表示,要在生态建设、激励机制、自身能力上三管齐下。
于泳认为,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须进一步深化机制改革,发挥政策端、市场端、机构端合力,共同培育“长期资本敢投,优质资产可投,专业机构会投”的良性生态。
优化完善长钱长投相关机制方面,于泳表示:要继续优化偿付能力监管规则,从投资领域和持有期限等维度细化风险因子分类,对高股息股票、主要宽基成分股、公募REITs、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公司股权等资产的风险因子进一步优化;要优化完善保险长期投资权益资产的会计记账标准。
此外,险企还应积极拓宽投资边界和能力,把握权益市场机遇。
于泳认为,在政策支持下,如何用好用足权益投资额度,提升权益投资比例,在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中取得长期可持续投资业绩,是保险机构的重要责任。具体来看,应重点关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相关机遇,在推进保险资金与实体产业高水平循环中,提升投资能力和投资收益,不断积累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经验,形成新会计准则下可复制、可操作的“长钱长投”路径。
光大理财董事长王景春:
发挥“多资产多策略”优势
积极推动理财资金入市
◎记者马慜
响应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号召,银行理财正在“跑步”进入资本市场。
光大理财是银行理财权益投资领域的先行者。今年4月以来,光大理财陆续落地了私募可交债、理财定增项目,并首次以A类投资者身份参与网下打新。“我们坚定看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光大理财董事长王景春近日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理财资金入市恰逢其时。
躬身入局率先探索权益投资
作为“国内首只人民币理财产品开创者”,光大理财在业内率先探索权益投资。早在2023年8月,光大理财在北京股权交易中心成功登记挂牌首批认股权项目,成为首家开展认股权业务的银行理财机构。
如今,银行理财资金入市迎来前所未有的支持。一系列政策发布实施,为银行理财资金入市打开了窗口,降低了直接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的门槛。
光大理财信心倍增,开启了新的探索。今年4月以来,光大理财先后参与上市公司定增,以A类投资者身份参与网下打新。同时,光大理财还择机增配了包括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在内的指数化投资工具。
“银行理财资金已具备长期资金所需的制度支持与产品基础。”王景春的信心来自资本市场的改革成效。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深入推进,A股上市企业质量稳步提升,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相关上市企业占比不断增加,核心资产的吸引力也在持续加大,这为银行理财资金入市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王景春透露,光大理财已将权益资产配置作为战略重点,秉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重点布局新质生产力赛道,通过长期限的投资策略穿越周期、熨平波动,力争为投资者创造长期可持续的回报。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光大理财含权产品规模占比超7%,权益类产品规模较年初增长约600亿元。
强基固本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银行理财资金入市是必然之举,更是机遇所在。
长期以来,银行理财以固定收益投资见长。但在低利率环境下,固定收益资产增长空间相对有限。“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降至1.6%至1.8%的水平,固收类产品收益率持续承压。”王景春认为,拓展含权资产投研边界,多维度增加产品收益来源及弹性,加大多元资产策略的配置,已成为银行理财机构的必然选择。此外,非标资产稀缺、业绩基准普降,进一步推动银行理财机构打造含权产品体系。
不过,目前银行理财资金入市还面临一些挑战:一是投资端受制于客户的风险偏好,缺乏长期资金来源;二是银行理财机构的权益投研体系仍有提升空间,行业研究深度、估值框架与量化平台建设仍待完善。
“光大理财将持续做好行业和产业研究,加大权益投资的研究广度和深度,提升权益投资交易及风险管理的体系能力,抓住机会、不持执念、控制回撤,为满足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贡献力量。”王景春说。
把握趋势布局多资产多策略
外界对光大理财的认知,大多来自其开创的“七彩阳光”理财产品体系。这一产品体系,正是光大理财“多资产多策略”理念的起点。
具体而言,光大理财对不同资产品种的产品用“红、橙、金、碧、青、蓝、紫”七种颜色进行区分,形成了完善的产品体系和独特的品牌辨识度。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光大理财对“七彩阳光”、“固收+”产品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化升级,加大了中长期限产品发行力度,持续优化产品端功能,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
在王景春看来,银行理财要成为“耐心资本”,须用心打造含权益仓位的产品,特别是中长期的理财产品,不断改进销售适当性管理,做好投资者陪伴,更好满足投资者多层次财富管理需求。这也是银行理财发挥“多资产多策略”优势、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的重要内容。
王景春介绍,光大理财有三个优化调整方向:
一是创新扩容相应产品线,推出“光盈+”多资产多策略品牌,通过+量化、+多元、+全球、+REITs、+衍生品等策略,丰富弹性策略产品体系。
二是积极推进养老、普惠、绿色等主题产品的研发、布局和发行,同时持续丰富产品系列品类,研发私募新客理财产品、信用债/二永债指数类理财产品。
三是适度拉长产品期限,布局“固收+”、低混、中低混等策略赛道,优化投资管理策略,在优化产品体验的基础上,创设发行阳光橙量盈、阳光青睿跃等系列产品。
“展望未来,我们将潜心提升专业能力,在研究实力、风险管控机制、投资者陪伴等方面持续优化,满足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将‘长钱’优势转化为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王景春说。
浦银理财
董事长何卫海:
银行理财机构
发力权益投资是大势所趋
◎记者魏倩马慜
在政策支持下,银行理财作为耐心资本开始走向台前。
近日,浦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卫海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理财以“长期稳健回报”为第一目标,以“安全、审慎、收益”为投资原则,资金规模较为稳定、管理体量较大,能够为长期投资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成立刚满3年的浦银理财对权益投资已有探索。从长远来看,发力权益投资,对银行理财而言,既是必经之路,也是机遇所在。
银行理财资金入市有“长”亦有“短”
在何卫海看来,银行理财作为耐心资本有“长”处,亦有“短”处,主要体现在负债端期限相对偏短,以及理财持有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赎回决策往往受到短期情绪影响。
忆及2022年底债市波动,何卫海坦言,银行理财资金的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市场短期波动易引发赎回,从而导致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大幅下降。
当前,银行理财资金入市渠道主要分为间接参与和直接参与两种渠道。
在二级权益市场方面,银行理财资金主要的入市方式是通过公募基金,其中指数类基金和行业主题类基金是主要投资标的,主动管理型基金占比逐年降低。
何卫海分析称,公募基金参与权益市场投资的时间较长,有丰富的产品体系和较为成熟的投资研究体系,能提供多种投资工具,并对银行理财公司形成投研赋能。不过,公募基金仍以多头策略为主,基金净值波动大,与理财客户低波稳健的财富管理需求不完全匹配,银行理财公司须做好产品设计与投资择时。
在一级市场股权业务方面,银行理财资金主要通过投资股权基金或单企业股权等方式参与。何卫海认为,股权基金业务的优势在于,通过分散投资规避风险,将理财产品层面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平滑;劣势在于,股权基金清盘退出时间较长,在期限匹配要求下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同步延长,进一步加大销售难度。单企业股权投资的优势在于底层清晰、退出路径可研判、单项目退出时间比股权基金短,但集中度过高会对投资置信度提出更高要求,不利于风险管控。
爬坡迈坎探路权益市场
“银行理财机构发力权益投资是大势所趋。”何卫海表示,从公司自身来看,向权益市场倾斜的投资趋势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虽然银行理财资金入市的障碍被逐渐扫除,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挑战。
一是产品销售方面,与固收类等低风险产品能直接在手机银行等渠道认购不同,个人投资者购入风险等级较高的权益类理财产品仍面临柜台面签等约束。同时,投资者须接受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机构在销售时也须遵循风险匹配原则,流程较为繁琐,导致销售存在一定困难。
二是投研能力方面,银行理财机构尚不具备成熟的权益投研体系,相较拥有丰富权益投资经验和成熟管理体系的公募基金等机构仍有差距。
三是代销和产品布局方面,银行理财客户以中低风险偏好为主,导致银行理财机构在权益资产配置上相对保守,银行渠道也偏好代销中低风险产品。此外,银行理财产品还无法在互联网平台、券商等渠道代销,也给银行理财机构加码权益市场投资带来了一定影响。
四是负债期限适配性方面,存在匹配痛点。例如,上市公司定增项目通常设有较长的锁定期,而银行理财产品以中短期为主,二者存在明显的期限错配。须在产品设计层面进行调整,设计长期限封闭式产品,但中长期限产品销售难度较高。
“为合理控制波动,提供稳健的产品收益体验,含权理财产品投资权益资产仓位往往不高。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加大稳健型含权产品发行力度,权益比例控制在5%以内。”何卫海说。
打通堵点完善“长钱长投”制度安排
引导银行理财资金“长钱长投”,须着眼于相关挑战,探索完善制度安排。
一是在产品制度层面,进一步强化客户与资产风格的匹配机制。在何卫海看来,虽然当前已有封闭式、定开式、持有期等产品形式,但客户的心理预期仍对产品运作构成一定压力。
对此,何卫海建议,支持银行理财机构在合规框架下,通过设定赎回预约期、定期流动性安排等机制,帮助客户形成“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的理念,减少顺周期申赎行为对产品稳定性和投资决策的干扰。
二是优化投资绩效的核算与考核方式,建立适应长期投资的评价体系。目前,行业仍普遍采用较短周期的净值表现作为核心考核指标,难以支持投资团队在市场波动中坚持基本面研究导向与风格一致性。
“应逐步推动银行理财产品评价体系向多维度、跨周期考核转变,如优化含权长期限产品的会计核算制度,探索更符合长期价值的计量方法。同时,在银行理财机构内部建立投研、考核、激励的长期协同机制。”何卫海说。
在何卫海看来,引导银行理财资金“长钱长投”,不是重塑产品形态,而是要从监管识别、制度弹性、产品定位与考核导向等方面营造良好生态,发挥银行理财资金已有优势,推动其更好地服务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