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郝亚娟夏欣上海、北京报道
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阶段人民银行将进一步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抓好各项已出台的货币政策措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7月以来,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与此同时,多家机构预测,下半年有望再度降准、降息,存款利率或将进一步下行。
致同咨询金融行业领导合伙人、金融服务全国主管合伙人芦弘涛指出,贷款利率持续下降,负债端成本却相对较高,如存款定期化导致成本难降,且对公存款成本“韧性”较强。面对息差压力,银行可多管齐下。在资产端,优化资产结构,适当增加中长期资产占比,建立科学定价模型和FTP体系,引导业务向重点领域发展。在负债端,加强存款付息率动态监测,调整存款定价,还可通过推广理财产品和结构性存款等存款替代品,降低整体负债成本。
货币政策传导持续加强
在货币政策传导方面,邹澜指出,要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更好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维护银行业市场竞争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资金空转,把握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持自身健康性的平衡。
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2025年7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将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14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其中,3个月(91天)期操作量8000亿元,6个月(182天)期操作量6000亿元。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适度宽松,稳中有降——2025年下半年货币政策与利率走势展望》中指出,2025年下半年,在内外部不确定性犹存、实际利率偏高、强化政策协同以及外部掣肘减弱的环境下,货币政策仍将保持“适度宽松”基调,坚持总量适度、结构宽松,利率中枢预计延续下行态势。但央行更加关注稳息差,且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坚持风险定价、坚决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以及提升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节奏或趋于放缓。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将保持适度宽松基调,加大调控强度,有望再度降准、降息,加大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政府融资的支持力度。“预计三季度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将进一步加快,货币政策有可能再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将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此外,下半年有望再度下调政策利率,适时推动市场利率进一步下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与居民贷款压力,以刺激国内需求。”
银行为何下调存款利率?
芦弘涛分析,一方面,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推进,存款利率主要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进行调整。7月,受稳增长等因素推动,降息窗口打开,1年期LPR下调,国债收益率等市场利率变动,银行基于此自主下调存款利率,这是利率市场化的体现。另一方面,稳定银行负债成本、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可持续性也是重要原因。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3%,处于历史低位。
“存款定期化、长期化趋势延续,而存款利率下调效果需随存款重定价逐步显现,负债成本降幅小于资产收益降幅,下调存款利率可减少利息支出,缓解存款长期化趋势,稳定负债成本,改善银行盈利能力,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芦弘涛说。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中邮证券研究所指出,进一步规范存款市场或是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利于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存款作为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占比通常超70%),其利率下行直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为贷款利率下调创造空间。从2025年5月国有银行同步下调存款利率来看,其净息差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为货币政策打开了空间。这种“存款降息→负债成本下降→贷款利率下调→实体融资成本降低”的传导链条,有效降低了企业和居民综合融资成本。同时监管通过规范高息揽储(如叫停“手工补息”、限制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和引导银行优化存款期限结构(长期利率降幅大于短期),消除存款市场的非理性竞争,使利率真正反映资金供求关系,有效带动了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指出,近年来,商业银行持续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息差缩窄压力不断增大。2025年以来,存款利率持续下降,中长期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下一阶段,在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的情况下,银行或将继续下调存款利率,以进一步压降负债成本,减缓息差缩窄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