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景顺长城旗下标普消费精选ETF(159529)再发溢价风险提示及停牌公告。《财中社》注意到,自2024年11月起,该基金发布类似的风险提示公告已超过150条。此外,芯片50ETF(159560)也因多起投资者套利出现亏损备受市场关注,目前该基金的最小申购赎回单位从50万份已提升至150万份。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7月14日,景顺长城ETF管理规模达604.9亿元,较2025年一季度末增长超60亿元,但规模排名下降至18名。

从51.8%到21.3%的风险释放
景顺长城标普消费精选ETF(QDII)是景顺长城基金公司旗下的指数型QDII基金,成立于2024年1月24日,跟踪标的为标普500消费精选指数覆盖标普500中可选消费品与日常消费品领域的50家龙头企业,如亚马逊、特斯拉、沃尔玛、可口可乐等。基金采用复制标的指数的方法管理,目标为紧密跟踪指数,追求跟踪偏离度和误差最小化。截至7月10日,基金规模为6.59亿元。
2025年1月,标普消费ETF因T+0交易规则及美股消费板块强劲走势,遭遇投机资金爆炒。1月9日,基金封住涨停,溢价率达51.8%,成交额近57亿元,换手率589.9%;1月13日,价格剧烈波动振幅达14.34%,最终跌停,换手率697.1%。景顺长城多次发布溢价风险提示公告,并于1月17日停牌至收市,提示投资者“盲目投资可能遭受重大损失”。此后,标普消费ETF发布类似的风险提示公告超过百条。

数据显示,标普消费精选ETF近3个月回报为8.94%,同类排名333/404。经过多次停牌和风险提示,该基金溢价率逐步回落至21.3%(截至7月14日),但仍显著高于跨境ETF平均水平。晨星分析师指出,此类产品的溢价率超过10%即存在显著风险,而标普消费精选ETF的历史峰值已接近警戒线的5倍。
7月4日,上交所修订发布ETF风险管理新规,8月1日起实施。此次修订要求审慎设置ETF申购赎回清单参数(如现金替代比例上限不超过50%),建立实时监控系统自动报警异常交易(如价格偏离、成分股不足导致赎回失败),并优化应急流程应对突发风险。与此同时,证券公司需将频繁进行ETF日内回转交易、“申购-赎回”套利等行为的客户列为重点监控对象,同时建立风险ETF名单(如价格严重偏离净值的产品)。

从50万到150万份的申购门槛调整
与跨境ETF的溢价风险不同,《财中社》注意到,景顺长城中证芯片产业ETF(159560)备受关注的问题聚焦于套利机制设计缺陷。2024年10月至2025年2月期间,部分投资者在二级市场通过ETF折溢价套利策略交易景顺长城芯片50ETF(159560)时遭遇重大亏损。投资者依据盘中实时参考净值(IOPV)判断存在折价空间,频繁进行申购并即刻卖出操作,但实际结算时发现基金净值被低估,导致套利逻辑失效。有投资者在2024年10月18日和21日两天内累计完成46笔交易,最终亏损超60万元。
核心矛盾在于基金净值与指数的偏离。以2024年10月18日为例,芯片产业指数(H30007)当日涨幅达11.82%,但ETF因10%的涨停板限制仅上涨10.03%,实际净值增长11.69%,导致二级市场价格未能完全反映指数涨幅。投资者在指数涨幅高于ETF时进行套利操作,反而因价格与净值偏差扩大而亏损。上述投资者进一步统计,在15个指数上涨3%-7%的交易日中,该ETF二级市场平均涨幅比同类ETF低0.52%,最大单日差距达2.2%,远超行业允许的0.2%跟踪误差范围。
根据基金合同,当申购单位对应的成分股数量不足科创板200股最低交易单位时,需以现金替代。例如,某芯片股股价为50元,50万份申购单位对应的持仓量可能仅为150股,剩余50股需按现金替代处理。6月3日,景顺长城公告称将芯片50ETF最小申购赎回单位提升至150万份。此举是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现金替代频率,同时优化PCF清单参数设置。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7月14日,芯片50ETF近6个月的日均成交额为803万元,近6个月回报4.18%,同类排名2604/2831。从风险收益上看,该基金Alpha值为17.64,收益标准差为36.78,实际收益和平均预期风险收益的差额以及收益的波动程度均高于同类。
面对传统ETF业务的信任危机,景顺长城正通过产品创新寻求突破。其首只科创债ETF(159400)于7月2日获批,成为市场唯一跟踪深证AAA科创债指数的产品,试图通过股债联动策略重塑品牌形象。但在权益类ETF领域,公司仍需解决跨境ETF的溢价管理与境内ETF的精细化运营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