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银行或理财平台,一款理财产品通常会这样展示给你:最显眼的位置标着大大的“近3月年化收益3.2%”或者“成立以来年化4.5%”,总之哪个高展示哪个,没有统一标准。旁边则是投资期限,如“90天持有期”或“随时可赎”。
再往下滑,能看到产品的净值走势图和业绩表现。接着就会插入这款理财产品的亮点海报或视频,介绍的内容要给人留下产品安全、波动小的印象,其中常常会出现诸如“80%底层资产投资于固收产品”之类的表述。
此时,朋友想起自己在网上看到有投资老手建议:买理财要查看产品的底层资产,于是发来疑问:什么是底层资产?这个资产去哪里看?
底层资产第一步看什么
底层资产就是买理财产品时,你投入进去的钱最终被拿去投资的具体东西。它直接决定了该产品的风险有多大、可能赚多少钱。
底层资产投向会显示在产品说明书里。在产品详情页面,滑过收益展示、申购赎回规则这些内容,继续往下找,通常会有一个叫“产品说明书”或“产品公告”的地方,点开它就能找到“产品说明书”。



这个说明书一般有30-40页长,重点看产品档案表,里面写清楚了产品风险等级、谁在管理、怎么运作、买卖规则、手续费等基本信息。紧跟着这个表的下一部分,就是关键的“投资范围”和“投资策略”了。这里会明确说明,这个产品收来的钱,允许投到哪些地方。
对于常见的稳健型理财产品,钱主要投向三大类。最主要的是固定收益类资产,这是产品“稳”的基础。主要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央行票据、银行存款、金融债(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的债券)、企业发的各种债券(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这类资产的特点是预期收益相对稳定,风险通常较低。
以上提到的固收类资产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叫标准化债权,就是这些产品都是银行间市场或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交易的,有监管要求,安全系数高。与之相对的是非标准化债权,即未在公开市场交易的债权类资产,无需遵循严格的发行审批流程,信息披露不透明,流动性差,违约风险显著高于标准化债券。这类产品也称非标产品,由于风险高于标准化债券,收益率也会相应高一些。
第二类是权益类资产,这是用来“搏”更高收益的部分,相对风险也大。这部分投资主要有股票、股票型基金等,主打潜在收益高,价格波动大。
第三类是金融衍生品类资产,这类资产就比较复杂了,包括了期货、期权、远期合约等。管理人主要用它们来管理风险,比如对冲利率变化、汇率波动的风险或者试图放大收益。由于资产的结构复杂,所以也会放大风险。
在一些特定主题的理财产品中,还会进一步说明产品侧重的投资方向。例如绿色科技主题的理财产品,主要投资绿色金融领域,聚焦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行业。不过,这些表述相对较为抽象,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潜在风险。
在说明书投资范围的介绍中,还会规定这几类资产最多能投多少比例,最少要投多少比例。这个比例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整个产品大概的风险和收益水平。比如,很多银行稳健性的理财产品会这样规定:
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比例≥80%
权益类资产+金融衍生品类资产合计投资比例≤20%
这个“80%以上固收 + 20%以内权益/衍生品”的结构就很典型。它告诉你:这个产品大部分钱放在相对稳当的债券、存款这类地方,小部分钱拿去投资股票或复杂工具,目的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尽量多赚一点。
底层资产第二步看什么
如果你觉得光知道“80%投固收、20%投权益”还不够具体,想知道那80%的固收里到底买了哪家公司的哪种债券?那20%的权益又具体买了哪只股票或基金?这个信息也是可以查到的,但通常要等产品运作一段时间之后。
在产品说明书的最后几页,会有一个“信息披露”或者“报告提供”的部分。这里会说明管理人多久公布一次产品的详细运作情况。按照规定,合规的理财产品必须定期发布运作报告,最常见的是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和年度报告。
这些定期报告会详细披露产品在报告期结束时的具体持仓情况,其中通常会列出产品的前十大持仓资产。这是了解产品底层资产最明细的窗口。这些报告通常就在你买理财的平台上,该理财产品的详情页面里就能找到,会更新到展示“产品说明书”的地方,也可以在管理该产品的银行或理财子公司的官网上搜索产品名称查找。
在这个定期报告里,直接找“投资组合明细” “期末按资产类别划分的投资组合”或“期末前十大持仓资产”这类表格,就能看到自己所购产品的前十大持仓,如图所示。


再总结一下怎么查看:
1、找说明书:在产品详情页面滑到底,找到“产品说明书”。
2、看投资范围和比例:重点阅读“投资范围”“投资策略”和“投资比例限制”,搞清钱能投哪些大类资产以及各自比例范围。
3、等定期报告:产品成立运作至少一个季度后,去产品页面或管理人官网查“运作报告”,如季报、半年报、年报。
4、查持仓明细:在报告中查看具体持有了哪些债券、基金或股票。
当你下次再看到“80%底层资产投资于固收产品”的宣传语时,记得翻翻说明书,查查定期报告,搞清楚这些“底层资产”到底是国家信用背书的国债、大银行发的金融债,还是某些需要谨慎对待的企业债。看清底层资产,是你真正理解自己买的理财产品到底靠不靠谱、风险在哪里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