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技术突破集聚新动能
全球首艘安装碳捕集和封存设备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建造完毕,国内第一套2000米级超深水采油树完成总装,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BG136启动临床二期试验……从深海重器到生物制药,今年以来,我国海洋科技创新领域成绩亮眼。
“技术突破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快速形成,海洋各领域科创成果不断涌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稳固。”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绥祥说。
石绥祥介绍,科技创新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今年一季度,在海洋领域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海洋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等正式发布,为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奠定重要基础;“东海深蓝智慧中枢”平台、舟山中远海运重工一套小组立机器人生产线等正式投入使用,助力海洋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在低碳技术方面,世界最大功率甲醇双燃料船用主机、首型高替代率甲醇燃料船用中速机正式交付;文昌9—7钻井平台首次应用“火炬气回收+等离子点火”的火炬气回收利用方案,实现火炬气零排放。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余兴光认为,海洋科技是探索、开发和保护海洋的综合性、交叉性、前沿性科学技术,科技水平的高度直接决定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我国积极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在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
6月8日,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海南正式启动运行,标志着我国深海科技事业发展又迎重要助力。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是面向海洋领域科学研究、技术验证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特定海域建设的综合性实验平台,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支撑。”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海是开展深海研发和试验的最佳天然场所,此次启动运行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聚焦提升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构建了集深海装备技术研发、测试试验、成果转化、产品孵化、检验检测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其余3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分别位于山东、浙江和广东,承担着不同的海洋试验任务。
高能级科创平台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坚实底座。在余兴光看来,打造高能级海洋科创平台,在发挥“国字号”实验室牵引作用的同时完善多层次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将进一步提升海洋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海洋科技力量。
当前,沿海地区多措并举,瞄准海洋科技前沿,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在山东,崂山国家实验室获批组建并实现规范化运行,50家“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6个省重点实验室、24家省技术创新中心等一系列平台,为开展海洋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搭建了重要载体。在广东,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相继落户,更好服务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规模持续壮大,但依然存在多处“卡脖子”技术亟待突破。
余兴光认为,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重关注环境安全与生态安全。一方面,海洋开发利用需要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海洋环境感知和监测能力,高科技海洋装备是重要基础,电力、淡水等能源资源持续高效供应是关键保障,这意味着要在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新材料、海洋清洁能源利用等领域进一步提高创新研发能力,提供与之匹配的装备设计和综合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是影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要推动数字技术和智能手段与海洋深入融合,全面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随着海洋开发利用逐步从近海走向深远海,海洋科技创新涵盖资源勘探、环境监测、信息通信、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应用场景众多。近年来,一批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细分赛道,打造拳头产品,研发的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成为逐梦深蓝的重要动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麻雀虽小’,但创新能力不可小视。”余兴光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专注性和敏锐度,能够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并且长期深耕相关领域、专注研发投入,在推动现代海洋产业走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浩瀚海洋大有可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各地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政策法规体系以及为企高效服务体系,实现产业、人才、资金高效集聚,推动海洋经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让“小巨人”迸发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