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文旅活动主要是指利用低空飞行器从事旅游观光、飞行体验、航拍航摄、无人机表演等。作为低空经济核心应用场景之一,低空文旅消费以其突出的消费属性和创意价值,正成为培育新型市场消费模式的重要引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为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以无人机表演为例,单场演出可覆盖观众数万人,门票收入、赞助收入、衍生品销售形成完整的盈利闭环。相较传统烟花表演,无人机表演不仅环保可控,更能实现精准编程和个性化定制,商业价值显著提升。
目前,低空技术在文旅消费场景中的应用较为成熟。我国不少景区、度假区已引入低空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空中观光服务和运动体验。这些创新应用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了目的地吸引力和美誉度。低空技术在文旅消费中的应用有三大显著特点:一是创造沉浸式消费新场景,为游客提供全新的视觉体验和感官刺激。二是用户付费意愿强,商业模式灵活,盈利模式多样化。三是高度依赖空域开放与安全保障能力,需要在政策支持和技术保障的双重护航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旅游大省,海南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在低空文旅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海南印发相关行动方案,有序发展低空消费,明确提出要加快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安全底线,试点“低空+旅游”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场景。在产品业态方面,海南正在打造一批无人机表演、低空游览、动力滑翔伞、热气球、低空跳伞等旅游消费项目,构建起覆盖观光、娱乐、运动、体验等多个维度的低空文旅产品矩阵。在空间布局上,充分利用海岛地理优势,发展海岸线观光、跨海飞行、海上救援演练等特色项目,形成了独具海南特色的低空文旅品牌。
低空文旅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在实际应用和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安全性担忧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低空飞行相较地面活动具有更大的负外部性,一旦发生事故,影响面广、后果严重。成本高企是另一个突出问题。以直升机低空观光为例,单次飞行成本动辄达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超出普通游客的消费承受能力。此外,低空旅游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口碑的建立。
海南的探索实践为低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政策先行先试,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以具体应用场景和需求倒逼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统筹政府、企业、用户等多方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与坚实保障。更重要的是,低空文旅重新定义了旅游业的边界和内涵。从平面观光到立体体验,从被动观赏到主动参与,从标准化产品到个性化服务,这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消费理念和商业逻辑的深刻变革。随着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技术水平稳步提升、消费认知逐步成熟,以海南为代表的低空文旅实践将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为中国旅游业增添更多精彩亮点。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