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在建的光伏、风力发电项目总规模达1.3TW,占全球新建项目的74%。
文 / NE-SALON新能荟小编团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领跑可再生能源发展。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占据全球74%的在建风光项目,这一压倒性优势背后,既有技术突破的支撑,也面临着系统整合的新挑战。
在建项目占据全球74%
近日,根据全球能源监测组织(Global Energy Monitor) 新发布了一篇调查报告,根据报告中所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依旧保持着全球领先的发展速度。
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正在推进的太阳能和风能项目总规模达到1.3太瓦(TW),其中510吉瓦(GW)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这一数字占全球同期在建风电和光伏项目的74%。如此庞大的项目储备再加上现有的1.4TW可再生能源装机量,使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数据显示,中国当前的风光装机总量已达到全球总量的44%,超过了欧盟、美国和印度三者的总和。

从区域分布来看,可再生能源开发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化特征。新疆和内蒙古两个自治区集中了全国40%的规划容量,总量达到523GW。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仅这两个地区目前在建的212GW项目,就占到全球在建风光项目的31%。这种区域集中开发模式在提升规模效益、降低开发成本方面具有优势,2024年新增的278GW太阳能装机中,集中式项目占比达57%(159GW),分布式项目占43%(118GW)。

(我国运营中的光伏电站)
而从具体项目方面来看,2024年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单体光伏项目——新疆米东3.5GW电站,该项目年发电量可达6.1太瓦时(TWh)。在风电领域,西藏奥玛亭嘎100兆瓦(MW)风电场成为全球海拔最高(4650米)的风电项目,年发电量约200吉瓦时(GWh),这些标志性项目均展现了中国在超大规模电站建设方面的技术实力。

(我国运营中的风力电站)
海上风电占比55%
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海上风电发展也呈现出全球瞩目的增长速度。从2018年不足5GW的装机规模,快速增长至2025年3月的42.7GW,目前中国海上风电在建规模占全球总量的55%以上。这一快速发展得益于技术进步和产业配套完善,例如明阳智能推出的OceanX浮式平台,以及金风科技商业化应用的16MW机组。
从区域分布看,江苏和广东两省的海上风电发展最为突出,合计装机量占全国总量的55%。江苏依托黄海沿岸的浅水优势,已建成12.6GW装机容量;广东则重点发展深水风电,已建成11.4GW。典型项目包括位于南海的阳江沙扒三期1.7GW海上风电场,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深水风电项目。

(我国沿海省份风电规模)
不过在2021年国家政策有所变动后,行业发展却出现了转折。在相关优惠政策的最后期限前,2021年的新增装机达到创纪录的16.6GW,但2022年随即下滑至约6.5GW。为应对这一变化,广东、山东等沿海省份陆续出台地方性支持政策。但行业测算显示,在现行政策环境下,8MW以上风机需要年利用小时数达到4200小时才能实现8%的内部收益率(IRR),而广东实际利用小时数仅为3500小时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海上风电项目管道总规模达67GW,但其中仅有28GW(41%)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与此同时,沿海省份仍在规划建设相当规模的化石能源项目,这种并行发展的态势也反映出当下能源转型的复杂性。
规模领先后的新挑战
中国以74%全球在建风光项目的绝对优势领跑可再生能源,但规模扩张的背后依然隐藏着不小的挑战。首先就是无法回避的消纳瓶颈,目前我国的西北地区集中了全国40%的规划容量(523GW),但跨区外送通道容量仅占新能源装机量的18%,如何通过特高压电网、跨省交易等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提升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脱碳水平,将决定中国可再生能源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
而且现阶段系统灵活性不足问题依然明显,尽管国网要求储能配套,但实际调节能力依然受限,“灵活电源”占比不足7%,普遍低于欧美15%-30%水平,储能利用率低下成为行业痛点之一。

而且在装机量高速发展的同事,政策方面的之后也在进一步放大风险,比如央、地规划脱节问题,导致部分地区风电目标超标、绿电市场化机制尚未成熟(交易占比偏低),加之土地税费推升成本15%-20%,民企融资成本较国企高2-3个百分点,非技术成本持续挤压项目收益。
结语:
从规模领跑到质量攻坚,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在保持全球74%在建项目的绝对优势同时,如何突破系统灵活性瓶颈、完善市场机制,将决定中国能否从可再生能源大国迈向真正的可再生能源强国。来源:NE-SALON新能荟XW
原文标题 : 包揽全球74%在建项目!“能源帝国”的崛起与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