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债不是简单的融资工具,而是一次对创投行业底层逻辑的重新校准。”近日,上海金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金浦”)创始合伙人、总裁高立新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透露,业内正在着手研究“联合发债+政府风险补偿”模式,我们计划考虑与长期友好合作的长三角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多家中小GP(普通合伙人),包括政府管理的引导基金和市场化GP联合打包申报,力争年内早日落地。
近期,高立新系统性地研究分析了科创债新政。在他看来,科创债最终能否成为普惠工具,关键看政策能否在试点基础上再迈半步,让更多“小而美”的机构也能拿到低成本长钱,这才是破解创投行业融资难题的终极答案。
为何创投行业不能享受传统债券的红利?高立新表示,一是传统债券评级体系与创投行业“轻资产、重智力”的特征错位;二是债券短期限与股权投资长周期的期限错位;三是抵押物偏好与知识产权、未来现金流“看不见摸不着”的增信错位。
“5月科创债新政推出后,发行门槛下沉、资金用途拓宽,君联资本、东方富海、江苏毅达等头部民营机构迅速完成发行,票面利率最低探至2.5%,市场一度欢呼‘民营GP融资春天来了’。”但在高立新看来,“春天”只属于少数“优等生”——这批机构普遍管理规模超50亿元、硬科技项目占比过半、退出IRR(内部收益率)稳定在15%以上,仍把大量中小GP挡在门外。“门槛从净资产变成投资业绩,表面上是进步,实质上只是把筛选维度从‘硬财务’变成‘硬履历’,中小机构依然缺乏增信抓手。”高立新说。
高立新坦言,科创债或将加剧创投行业的“马太效应”:头部机构凭借AAA评级、“政府+市场化”双担保,融资成本比中小机构低;而中小GP即便拿到AA+评级,也需叠加知识产权质押等多重增信,综合成本逼近5%。
“政策设计谨防‘一刀切’。”他建议,下一步可对聚焦早期、硬科技的特色GP引入地方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托一把”,贴息比例从30%提至50%,并允许联合发债、打包增信,以区域集群对抗单体弱势。
早期项目风险高、退出周期长,如何用10年期“长钱”穿越不确定性?高立新给出“三桶资金”配置法:70%投向成熟期Pre-IPO项目,用退出收益覆盖利息;20%配置中早期项目,单项目占比不超过基金规模5%;剩余10%作为流动性备付,对接S基金、并购基金等退出通道。针对知识产权质押估值难、现金流质押处置难的问题。他建议,早期项目采用“CRMW(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回购承诺”双保险,违约触发时由担保机构先行受让债权。
高立新呼吁,监管政策需再“往前一步”:一是评级标准“创投化”,淡化净资产,引入“硬科技项目占比”“退出IRR波动率”等创投特色指标;二是期限结构“定制化”,允许“5+5”“7+3”滚动发行,与基金存续期深度挂钩;三是风险分担“分层化”,央行工具覆盖30%、地方政府20%、市场化担保机构50%,形成“央地+市场”三级风险分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