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15日电 (记者杜燕飞)当前,正值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时期,作为江苏省首批“先立后改”清洁高效支撑性电源项目,7月15日,在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后,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公司二期扩建工程3号煤电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较计划时间提前了44天,为区域能源供给提供电力保障。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程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大幅提升,煤电的托底保障和调峰调频作用更加凸显。此前发布的《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在实施‘三改联动’基础上,推动煤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更好发挥兜底保障和支撑调节作用,以新一代煤电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本次投产的3号机组,首次集成‘多路分仓+储能粉仓’技术,破解了燃料供给与负荷需求动态匹配难题,在提高机组响应电网需求能力的同时,增加了机组掺配掺烧的灵活性。”该项目团队负责人表示,该技术可以使煤电机组可更快速、更灵活地响应电网负荷变化,更好地发挥调节性电源作用,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与此同时,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煤电机组深度调峰时普遍面临着低负荷工况下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欠温、锅炉燃烧效率骤降、供电煤耗飙升等难题。
“本次投产的3号机组,首次使用百万机组高效供热柔性回热技术,集成烟气再循环智能切换与辅机单双列协同运行模式,提高了机组的供热能力和经济性。”上述负责人表示,在超低负荷工况下,提升主、再气温各超过50摄氏度,解决低负荷欠温难题,可节煤6克/千瓦时以上、降低厂用电率约2个百分点。
此外,在煤电深度调峰常态化背景下,百万机组在频繁启停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状态切换时机组控制难度增加、辅机设备配合协同效率低下、频繁启停操作失误率攀升等问题。
《实施方案》明确,加大煤电深度调峰和快速变负荷智能控制技术创新攻关和工程应用力度,积极集成应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机组智能运行技术水平。
“本次投产的3号机组,在国内首次实现百万机组全工况自适应启停,实现了不同状态下的全过程综合管理与控制,在减少人工操作的前提下,提高了机组状态切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上述负责人介绍,该机组首次使用机组全生命周期实时健康评估技术,实现对关键敏感部位全“场”信息监测,解决变工况下关键部件性能退化难预测难题,开发了故障机理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辅机故障诊断与健康状态评估建模技术,构建起了故障预警、诊断、健康评估一体化智能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投产的3号机组在国内首次应用全国产化核电iDCS控制系统,搭建主动防御、边界防护、集中监管的全方位安全架构,支持不少于35种智能计算、65种数据分析方法和20种主流机器学习算法,推进了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进程。
据了解,二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该电厂年发电量将达到160亿千瓦时。与火电行业机组平均煤耗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5万吨,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4万吨,有利于优化区域能源结构,提高电力保供调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