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序投放、潮汐淤积、运维滞后——这些无疑是治理共享单车的最大痛点。如何破解?
第四届“浦东城管论坛”今天打破常规,在一个全敞开式的商业体空间里举行,邀请更多社区居民、单车企业、清运公司、市-区-街镇三级职能部门、法律专家、媒体代表等多元主体共商共议,探索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新路径。
从“一街一策”,到“治理组合拳”
早晚高峰地铁站周边共享单车“吞噬”人行道,迫使行人与机动车争道;企业重投放轻运维,叠加楼宇密集区域停车资源不足,导致瞬时淤积形成20余个拥堵点;第三方清运趋利拖车加剧混乱,而基层执法又面临法规滞后、数据孤岛、取证困难等瓶颈,陷入“治理-反弹”循环。前期浦东城管执法局通过12345热线、信访投诉深度调研,清晰勾勒出总量失控、权责模糊、技术滞后的共性难题。
面对这些共性难题,浦东新区综合执法系统各街镇中队等,正以“一街一策”探索创新,形成可复制的“治理组合拳”。
在洋泾街道范围内,9号线芳甸路站、14号与18号线昌邑路站、公利医院等都是容易出现共享单车堆积的“堵点”。“原来,美团、哈啰、青桔这三家运营企业都是分开行动,清运效率非常有限,早晚高峰期间很难保证市民的通行需求,”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中队长李戈告诉记者,“我们试着以‘三区管理’(红色禁投区、黄色重点区、蓝色维护区)形成差异化调控,通过搭建商议平台,整合执法队员、企业、清运公司力量,专门针对红色禁投区,实行了‘一家清三家’的机制。”
原来,洋泾中队已在滨江大道上选取了一块可以利用的位置开辟“短驳区”,高峰期由清运公司直接把淤积的共享单车统一清运过来,三家运营企业则来此取车,再投放到合适的地方,大大提升了清运和投放效率。李戈透露,“最近我们又主动出击,利用芳甸路站周边一家企业的停车区域,在早高峰期间设置了短驳区,进一步缓解了这一地铁站附近共享单车的淤积问题。”
不止于“短驳区”的创新探索,张江镇试点“片区责任制”,按美团、哈啰、青桔的市场配额划分运营区域,企业需跨品牌清运淤积车辆,倒逼其优化投放策略。花木示范区中队建立“企业考核淘汰制”,将运维实效与运营配额挂钩。潍坊中队推行“市民监督员”制度,鼓励居民通过小程序上报违规停放,形成“人人参与治理”的格局。陆家嘴中队采取数据接入、控制总量,破除“数据孤岛”问题。从无序到管理,除了有技术,还要有法规支撑。
有执法队员坦言,“执法实操中往往容易遇到取证困难的问题,而旧的处罚自由裁量过期,新的裁量未确定,综合来看较难有效保障现实中共享单车造成的道路淤堵,引发交通秩序乱象等的治理实效。”执法队员呼吁完善法规体系,诸如明确超量投放、数据造假等行为的处罚标准,让执法行之有效。
以“人民满意”推动“城市共治”
“治理共享单车,既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好‘民生账’。”浦东新区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我们正在探索‘执法+服务’模式,通过柔性引导与刚性执法结合,让企业从‘规避处罚’转向‘追求品质’,最终实现市民出行便利、城市秩序井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赢局面。”
这次论坛也正是由浦东新区综合执法局主办、金杨新村街道办事处协办的,搭建起了“零距离”的“多方共治”平台,进一步深化政民互动,凝聚长效治理共识,倾听居民共性需求,推动共享单车治理难题破解,也为城市治理提质增效。针对现场汇集的各方“金点子”,浦东新区综合执法局也将协同相关部门深化研究,推动“多方共治”机制落地见效,从源头破解管理难题,力求实现共享单车规范有序的长效治理。
“浦东城管论坛”已经连续办了四年,从占道设摊到社区治理,从市集烟火到共享单车。多年来,浦东新区综合执法局始终将论坛收集的群众建议作为制度创新的“源头活水”,通过“问题发现-快速响应-闭环解决”的全链条机制,把居民的共性需求转化为具体服务举措,让“金点子”真正变成治理效能。
今后,浦东新区综合执法局将继续以“浦东城管论坛”为纽带,深化法治思维与精细化管理理念,将群众呼声转化为治理行动力,把民生期待落实为惠民成果,切实担当起城市精细化管理“排头兵”和群众利益“守护者”的重任,用实际成效向市民交出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