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上海不少“大客流”的地铁站周边,都在通过开辟停车空间、设置电子围网等方式,解决一些共享单车带来的矛盾冲突,也由此将“共享单车治理”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重新摆上桌面。
上海,如何管好这些车?在今天下午的第四届浦东城管论坛上,长达105分钟、时时有些火药味的“全民大讨论”,就是围绕共享单车带来的城市治理问题。参与讨论的政府单位、专家、市民有百余人,论坛旗帜鲜明地亮出矛盾的核心——怎么把共享单车管理从便利独享,变成责任共担?
管好单车企业就够了吗?
过去,“板子”基本上是打在单车企业身上。《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对违规停放的车辆未及时清理的,根据情节不同,处以10万元以下规模不等的罚款。
一旦有投诉或者违规现象,也是直接增加企业成本。美团单车方面的一位管理者就透露,市民每打一个客服电话,后台的客户服务成本大约在10元左右。不少街镇也都设定了标准,企业未能及时清运的车辆,如果由第三方清运公司帮忙清理了,也要支付一辆车8元左右的费用。
经济杠杆加上了,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谁之责?这是这场论坛的底层逻辑。
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拥抱共享单车这种交通工具差不多有10年时间。10年里,有关单车治理的显性矛盾一直存在,比如乱停放,影响老百姓出行;比如投放“旱涝不均”,有些地方没车可用,有些地方车辆闲置。
随着《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的施行,针对单车公司不及时清运的问题有法可依了,但仍有不少隐性问题。比如上海共享单车限额110万辆,但各家单车公司似乎都有超量投放的嫌疑,导致城市道路系统超负荷运转;比如清运过程漫长,不仅带来新的交通阻塞问题,还耗费了不少经济成本、社会成本。
现场的讨论者显然已经意识到,共享单车问题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问题,而是要找到多方博弈的共赢点。这个“多方”,包括城管、交警等政府单位,共享单车公司,以及第三方清运主体,当然,也包括每个单车的使用者。
一些市民和专家在现场提出建议,能否在现有的管理体系中,进一步调动群众自治的积极性。很长一段时间里,违规停车的个人,是不承担成本的。“如果一个骑行者始终尊重规则,按照规范停放,那么下个月的骑行卡是否可以予以优惠?如果一个骑行者总是乱丢乱放,为了图个人方便影响了马路秩序,是否可以提高他的月卡金额?”
也有人提出,绝大多数区域的违停现象,并不是因为市民素质导致的。“主要还是有限停车区域和无限需求的不匹配。着急上班的通勤党,哪一个不想把车停在尽可能靠近地铁站的地方呢?究竟是市民的坏习惯带来了秩序的混乱,还是秩序的混乱培养了市民的坏习惯?”
更重要的,要厘清市场主体、政府部门、使用个体之间的责权边界。共享单车绝不可能是纯粹的盈利的载体,当它发挥民生作用时,各方应该承担什么成本,这笔账恐怕要算得更清楚些。
“超投问题”如何得解
讨论期间,老百姓七嘴八舌地当场反映了一些治理难度较大的区域,如广兰路地铁站、张江高科地铁站、金科路地铁站等等。都在张江。
张江城管“自爆”的问题更全面。他们介绍,目前43平方公里的张江镇实际上已经有20多个单车淤积点了。之前为了解决这些地铁站点的共享单车堆积问题,政府设立了电子围网。围网内禁止企业投放单车,禁止市民停放单车。结果就是,堆积问题外扩到了围网之外,同时,还有不少老百姓抱怨政府“一刀切”。
有些地段的问题是潮汐式的,也有些区域的问题波及全天候。下午2点30分左右,根据浦东城管无人机实时拍摄的画面,花木街道、金杨新村街道的局部路段,仍有共享单车停放在非机动车道上的现象出现,一些城管队员一眼认出,这背后很可能涉及单车企业的超投问题。
超投,一个过去不可言说的“秘密”。在城市投放总量限定的前提下,每家单车公司在每个区域的投放量都有一个额度。但根据浦东不少街镇一线城管的观察,整个辖区的单车总量都远远超过限定额度。
比如潍坊新村街道,根据测算有7000辆车可基本满足辖区居民使用,但最近几个月,城管队员排摸的总量数据,平均每天都在12000辆以上。
花木街道原则上的单车数量是12000辆,但一线城管队员透露,“16000辆可能都是保守数据。”
陆家嘴街道、张江等白领人群集聚的地方更不用说。张江好在还有空间腹地大的优势,陆家嘴区域的城管担心,即便把清运能力、管理能力拉到极致,整个陆家嘴区域的单车承载数量,还是远低于实际管理的数量。
当然,面对“超投”问题,单车公司也有自己的困境。目前市面上黄、绿、蓝三种颜色的单车,背后就是三家不同的市场主体。众所周知,投放单车的目标,是尽可能提升车辆的周转率。上海目前总量是控制的,但各个区域单车数量并没有明确约束的情况下,任何一家企业都希望把车辆投放在人流密集的地方,从而抢占市场。单车围城的背后,其实是高度的市场竞争。
“我们必须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共享单车,究竟是公共资源,还是经营性产品?”讨论中,上海邦智商务咨询有限公司谈判专家潘黎的观点,导向问题的实质。
目前,绝大多数区域面临的单车治理问题,归根结底是有限的城市空间与空间使用权利的矛盾。一些城管队员建议,应该将“总量管理”细化成“网格管理”,将投放的额定量具体到每个街镇,既保证郊区不会无车可用,也避免市区车辆超过治理能力。
清运效率有望提升
讨论中,单车的清运一度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一位城管队员“吐槽”,自己曾细致观察了单车公司清运车辆的过程,原以为可以“很快”,没想到三家公司必须依次把厢式货车停在路边进行单车的清运。有时候,一家单车公司为了清运车辆,需要把一条4车道的道路,占用2条车道约半个多小时。
“各收各的”,是目前影响清运的主要问题。当天现场,无人机传回一段实时画面:约100米左右的道路上,停满了各色单车。青桔单车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如果要把这些违停的青桔单车全部接走,大概需要将近2小时。
浦东不少街镇也想了一些办法。比如潍坊新村街道推出了共享单车治理平台。如果5分钟内单车企业没有接单,或者60分钟内没有完成处置以及清运不彻底的,工单将自动流转至第三方处置。24小时值班的第三方公司,采购了大型厢式货车,一车可以清运85辆单车,且不分单车颜色,效率更高。
还有一些街镇索性试点让单车公司“包干”街区。比如张江镇就按美团、哈啰、青桔的市场配额划分运营区域。在划定的“片区”内,企业必须跨品牌清运淤积车辆,倒逼其优化投放策略。
花木街道建立“企业考核淘汰制”,将运维实效与运营配额挂钩。不过,也有一些执法队员坦言:“执法实操中往往容易遇到取证困难的问题,而旧的处罚自由裁量过期,新的裁量未确定,综合来看较难有效保障现实中共享单车造成的道路淤塞,引发交通秩序乱象等的治理实效。”大家呼吁完善法规体系,比如明确超量投放、数据造假等行为的处罚标准,让执法行之有效。
记者发现,截至目前,“浦东城管论坛”已经连续办了四年,议题从占道设摊到社区治理,从市集烟火到共享单车。现场的“火药味”更浓了,讨论也越来越触碰到了“真问题”。 浦东新区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把这样的论坛办在老百姓身边,也是希望形成“问题发现-快速响应-闭环解决”的全链条机制,最终能够把居民的共性需求转化为具体服务举措,切实解决好城市治理中的问题、难题。